《中醫詞典》解釋「女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女膝穴
別名:女須、丈母、女婿
出處:首見於南宋《癸辛雜識》,後收錄於多部中醫典籍,如《千金要方》與《類經圖翼》中提及的「腳後跟穴」及「足踵穴」,實與此穴位置相類。
定位:位於足跟部,當跟骨中央,即跟腱附著部下緣凹陷處,屬經外奇穴。
主治功能:
- 消化系統病症:如黃疸、吐瀉轉筋,此穴能調和脾胃氣機,疏泄濕熱。
- 口腔疾患:主骨槽風(類似現代醫學的頜骨骨髓炎)、齒齦炎,透過刺激本穴可引火下行,緩解上焦熱毒。
- 神志病症:古代醫籍記載可用於癲狂等精神異常,認為其能通調足少陰腎經與督脈之氣,安定心神。
- 局部病症:足跟疼痛、跟腱炎,取其近治作用。
操作方法:
- 針刺:直刺0.2~0.3寸,局部酸脹感為度。
- 艾灸:艾炷灸3~7壯,或艾條溫和灸5~15分鐘,適用於虛寒證或慢性病症。
學理探討:
女膝穴雖未歸屬於正經,然其位置鄰近足少陰腎經與膀胱經所過,腎主骨生髓,故可調節骨病;另足跟為「精氣之跟」,與腎氣盛衰相關,故灸刺此穴能補益腎精,間接影響神志。此外,黃疸、吐瀉多與濕熱蘊結有關,刺激此穴可促進水濕代謝,符合「病在下者取之下」的治療原則。
文獻佐證:
- 《千金要方》稱腳後跟穴治「霍亂轉筋」,與女膝穴主治相合。
- 《類經圖翼》載足踵穴「療足跟痛」,進一步印證此穴的局部療效。
此穴臨床應用以灸法為多,尤適於虛證或寒證,然具體配伍仍需結合辨證,如配湧泉穴瀉火、配太谿穴滋腎等,以增強療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