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女陰潰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女陰潰瘍

病症名,屬中醫「陰瘡」、「陰蝕」範疇。症見女性外陰部(尤以小陰唇內外側)出現大小不等之潰瘍面,局部灼痛劇烈,伴奇癢難忍,潰瘍處多覆有黃白膿樣分泌物,嚴重者可致行走困難。此症多因濕熱毒邪下注,或肝經鬱火蘊結,外感蟲毒穢濁,以致經絡阻滯,血肉腐敗而成。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與肝、脾、腎三臟關係密切:

  1. 肝經濕熱:情志不暢,肝氣鬱結,久而化火,濕熱循經下注陰部。
  2. 脾虛濕盛:飲食勞倦損傷脾胃,運化失職,濕濁內生,流注下焦。
  3. 外感毒邪:不潔交合或外陰染毒,蟲蝕陰器,腐肉成瘡。

外治方藥

  1. 潰瘍粉
    • 組成:生蛤粉(清熱燥濕)、樟丹(解毒斂瘡)、冰片(清熱止痛)。
    • 用法:研極細末,撒佈潰瘍面,或香油調敷。
  2. 珍珠散
    • 組成:養殖珍珠(生肌收口)、青黛(涼血解毒)、雄黃(殺蟲辟穢)、黃柏(清熱燥濕)、兒茶(斂瘡止血)、冰片(透竅止痛)。
    • 製法:共研極細末,香油調膏外塗。

內治原則
參照「陰蝕」辨證論治:

  • 濕熱下注證: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清瀉肝經濕熱。
  • 脾虛濕蘊證:以完帶湯合二妙散,健脾化濕。
  • 熱毒熾盛證:黃連解毒湯配合五味消毒飲,清熱解毒。

古籍參考
《醫宗金鑒·婦科心法》提及:「陰瘡由七情鬱火,或濕熱下注,久則潰爛成瘡。」強調內外合治,外以祛腐生肌,內調臟腑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