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女子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女子胞,又稱胞宮,為中醫臟象理論中「奇恆之府」之一,首載於《素問·五臟別論》:「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府。」其形態功能與五臟六腑有別,兼具「藏精」與「生育」之特性,乃女性獨有之臟器。

一、臟象歸屬與特性
女子胞屬奇恆之府,其形中空似腑,功能藏精主月經、胎孕似臟,故《類經》言其「亦臟亦腑,能藏能化」。中醫認為其生理活動與以下經絡臟腑密切相關:

  1. 與腎相繫:腎精為天癸之源,主宰女子胞發育與生殖功能。《傅青主女科》強調「經本於腎」,腎氣盛則月事按時而下,胎孕得固。
  2. 受肝調控:肝主疏泄,藏血,肝氣條達則月經周期有序;肝血充盈則經量得調。若肝鬱血虛,可見經亂或閉經。
  3. 賴脾滋養: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統攝血液。脾虛則氣血不足,致經少、崩漏;脾不統血則見經血非時而下。
  4. 絡屬衝任:衝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脈起於胞中。衝任充盛則月經應時,胎孕有成,故《醫宗金鑒》云:「女子胞中,衝任所主。」

二、生理功能

  1. 主月經:女子胞為月經產生與排泄之樞紐。《血證論》指出:「胞宮為行經之所。」天癸至,任通衝盛,胞宮定期藏瀉,形成月經周期。
  2. 主胎孕:胞宮為胚胎孕育之處。《格致餘論》稱其「陰陽交媾,胎孕乃凝」。受孕後,胞宮轉為藏而不瀉,以養胎元。
  3. 主分娩:臨產時,胞宮由藏轉瀉,配合氣血推動,完成分娩,此即《婦人大全良方》所載「胞衣破裂,血氣運送」之理。

三、病理變化
女子胞功能失調多表現為經、帶、胎、產異常:

  • 氣血失和:如血熱妄行致崩漏,寒凝血瘀致痛經。
  • 臟腑失調:腎虛則宮冷不孕,肝鬱氣滯致經前乳脹。
  • 衝任損傷:衝任虛衰可致早衰經閉,任脈不通則瘕聚內生。

四、古典文獻補充
除《內經》外,《景岳全書·婦人規》詳述胞宮「以血為主,以氣為用」;《臨證指南醫案》更提出「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強調心腎相交對胞宮功能之影響。歷代醫家對女子胞之論述,皆圍繞其「藏瀉有時,陰陽互濟」之特性,體現中醫整體觀與生殖理論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