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女子赤白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女子赤白瀝
病證名,指婦女陰道流出赤白相雜之黏液,其色或淡紅夾白,或赤白相兼,質地黏稠,屬中醫「帶下病」範疇。此證首載於《針灸甲乙經》,後世亦稱「赤白帶下」,多因濕熱、寒濕、脾腎虛損或衝任失調所致,與現代醫學所稱「陰道炎」「宮頸炎」等病症有部分交集。
病因病機
- 濕熱下注:
因飲食不節、嗜食辛辣厚味,或肝鬱化熱,濕熱蘊結下焦,損傷任帶二脈,致帶下赤白,質稠臭穢,或伴陰癢、小便短赤。 - 寒濕凝滯:
素體陽虛,或久居濕地,寒濕內侵,客於胞宮,帶脈失約,可見赤白帶下、質清稀、小腹冷痛。 - 脾腎兩虛:
勞倦過度或久病耗傷,脾虛失運則濕濁下注,腎氣不足則固攝無權,帶下赤白、量多綿綿,伴腰膝痠軟。 - 衝任不固:
經產之際調攝失宜,或房勞損傷衝任,氣血失和,帶脈鬆弛,發為赤白帶下。
辨證分型
- 濕熱型:帶下赤白如膿,氣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寒濕型:帶下赤白清冷,腹冷痛,舌淡苔白膩,脈沉遲。
- 脾虛型:帶下量多色淡,神疲乏力,舌淡胖有齒痕。
- 腎虛型:帶下清稀,腰痠如折,夜尿頻多,脈沉弱。
古籍論述
- 《婦人大全良方》提及:「赤白帶下,由勞傷衝任,風冷客於胞絡。」
- 《傅青主女科》強調帶下病因「濕」而發,分寒熱虛實論治,如完帶湯治脾虛濕盛,易黃湯主濕熱下注。
此證需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辨證,治法涵蓋清熱利濕、溫化寒濕、健脾益腎等,用藥如黃柏、蒼朮、山藥、芡實等,亦可配合針灸(如帶脈、三陰交等穴)調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