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女子逆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女子逆經
病證名,又稱「室女逆經」,屬中醫婦科與眼科之特殊病證。《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記載:「女子逆經之證,乃血逆上行,衝灌瞳人,所致滿眼赤澀。」意指女子經期前後或行經期間,經血不循常道下行,反逆衝於上,導致眼部充血、赤澀疼痛等症狀。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女子逆經多與肝經鬱火、血熱上衝或氣血失調相關。其機理如下:
- 肝鬱化火: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而化火,火性炎上,迫血妄行,循肝經上逆,侵及目絡。
- 血熱內盛:素體陽盛,或過食辛燥,血分蘊熱,經期血海充盈,熱隨血動,上衝頭目。
- 陰虛火旺:腎陰不足,虛火內生,灼傷血絡,血不歸經,逆走空竅。
臨床表現
- 眼部症狀:目赤腫痛、澀癢難忍、白睛血絲纏繞,甚則瞳神泛紅(《醫宗金鑑》稱「衝灌瞳人」)。
- 全身症狀:經前煩躁易怒、口苦咽乾,或伴月經量少、經期錯亂,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療原則
以清熱降逆、調經和血為主,分證論治:
- 肝經鬱火:方選丹梔逍遙散加減,疏肝瀉火,引血下行。
- 血熱上衝:可用犀角地黃湯(現以水牛角代犀角)合四物湯,涼血止血,佐以通經。
- 陰虛火旺:治宜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酌加茜草、牛膝導血歸經。
古籍溯源
除《醫宗金鑒》外,《傅青主女科》亦提及「經行目痛」,與逆經病機相類,強調「血不下行,反逆於上」之變證。此證多見於未婚女子(室女),因衝任未充,易受情志或內熱擾動,故古稱「室女逆經」。
此病證體現中醫「整體觀」,將月經異常與五官症狀聯繫,透過調理氣血、平衡臟腑,使經歸常道,目疾自癒。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