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女子逆經赤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女子逆經赤澀

病證名,見於清代佚名醫籍《眼科易知》,屬中醫婦科及眼科相關病症,又稱「室女逆經」。此症多發於未婚女子(室女),因經血逆行,上衝目竅,導致眼部赤澀不適,與中醫「逆經」(經行吐衄)之病理相關聯,然病位及表現側重不同。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女子逆經赤澀多因肝經鬱熱或陰虛火旺所致。足厥陰肝經循行環繞陰器,上連目系,若情志不暢、肝氣鬱結,久而化熱,或素體陰虛,虛火內熾,迫血妄行,則經血不循常道,反隨肝經上逆,灼傷目絡,表現為目赤澀痛。此外,衝脈隸屬陽明,若胃火熾盛,亦可引動衝氣上逆,加重症狀。

臨床表現

  1. 經期眼部症狀:每逢經期前後,雙目紅赤澀痛,畏光流淚,或伴血絲纏繞,眼瞼微腫。
  2. 全身兼症:或見月經量少、色紫暗,胸脅脹痛,心煩易怒,口苦咽乾;陰虛者兼見顴紅潮熱,舌紅少苔。

鑑別要點
需與風熱目赤、肝火上炎等眼科病症區分。本病特徵為症狀與月經週期相關,且無外感病史,亦非單純肝火上攻所致。

中醫論治

  1. 肝經鬱熱證:治宜清肝瀉火、降逆調經,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酌加生地、赤芍、茜草涼血止血。
  2. 陰虛火旺證:治宜滋陰降火,方選知柏地黃丸合二至丸,佐以菊花、密蒙花清肝明目。
  3. 針灸療法:可取太衝、行間、三陰交等穴,平肝降逆;配合睛明、太陽穴局部瀉熱。

古籍補充
《醫宗金鑑·婦科心法》提及「經期血逆目赤」,與此症相類,強調調經為治本之法,謂「血下則火自降」。清代《傅青主女科》亦載「經行目痛」,主張柔肝解鬱,兼養腎水,以制虛火。

此症反映中醫「整體觀」特色,重視經絡臟腑與官竅之聯繫,治療需標本兼顧,調經與明目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