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衄家」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衄家
衄家,為中醫典籍中對經常鼻衄(鼻出血)之患者的特定稱謂。此概念首見於《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張仲景明確指出:「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此段論述揭示了衄家的病理特點及治療禁忌,亦反映中醫對陰血耗傷與津液關係的重視。
病因病機
衄家之形成,多與體內陰血虧虛、陽熱亢盛或氣血失調相關。中醫認為,鼻為肺竅,而足陽明胃經亦循行於鼻,故鼻衄常與肺、胃、肝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 陰虛火旺:素體陰虛,或久病耗傷陰血,虛火內生,灼傷脈絡,迫血妄行。
- 陽熱亢盛:外感熱邪或飲食辛辣,致肺胃熱熾,上攻鼻竅,血熱妄溢。
- 氣不攝血:脾氣虛弱,統血無權,血不循經而外溢。
- 肝鬱化火: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而化火,木火刑金,損傷肺絡。
病理特點
衄家以「反覆鼻衄」為主要表現,長期失血易致陰血虧虛,甚則氣隨血脫。陰血為人體津液之基礎,故《傷寒論》強調「不可發汗」,因汗法進一步耗傷津液,導致陰血更虛。書中描述之「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等症,即為陰血枯涸、筋脈失養之危候。
治療原則
針對衄家,中醫治法首重「調血」與「清熱」,具體依證型而異:
- 清熱涼血:適用於肺胃熱盛者,方如犀角地黃湯(現多以水牛角代犀角)或玉女煎。
- 滋陰降火:針對陰虛火旺,常用知柏地黃丸或茜根散加減。
- 益氣攝血:脾不統血者,宜選歸脾湯或補中益氣湯。
- 平肝瀉火:肝火上炎者,可投龍膽瀉肝湯配合涼血之品。
典籍延伸
除《傷寒論》外,《金匱要略》亦提及衄血與臟腑關聯,如「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進一步擴展衄家的治療範疇。後世醫家如李東垣、朱丹溪等,更從氣血陰陽角度深化對衄家的辨證,強調「血證多火,火盛則迫血妄行」的病理核心。
衄家一詞,不僅概括臨床特徵,亦體現中醫「見血休治血」的整體觀,即透過調理臟腑機能以達止血固本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