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衄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衄蔑

病證名,首見於《素問·氣厥論》。「衄」指鼻出血,「蔑」原指汗孔出血,後世醫家亦有釋為鼻血之輕微者。此證多因熱盛迫血,導致血不循經而妄行,若溢於鼻竅則為衄,滲於肌腠汗孔則為蔑。《聖濟總錄·鼻衄門》闡明其病機:「膽受胃熱,循脈上移於腦,陽絡溢則血妄行。」指出衄與蔑雖表現部位不同,然皆屬「熱厥血溢」之變證。

歷代醫家對衄蔑之義略有分歧:

  1. 部位之別:早期《內經》及《聖濟總錄》認為衄在鼻、蔑在汗孔,強調熱邪侵襲不同體表絡脈所致。
  2. 程度之異:明代張景岳於《類經·疾病類》提出:「衄蔑皆為鼻血,但甚者為衄,微者為蔑。」將二者統歸為鼻衄,僅以出血量多寡區分。

病因病機

  • 熱盛迫血:六淫化熱或五志過極,火熱上炎,灼傷陽絡,血溢脈外。
  • 臟腑失調:如《素問》提及「膽熱移腦」,或肺胃鬱熱上衝,均可誘發。
  • 經絡病變:足陽明胃經、手太陰肺經等循行鼻竅,熱邪沿經上擾,絡破血出。

相關證候
衄蔑需與其他血證鑑別,如:

  • 衄血:廣義泛指九竅出血,狹義專指鼻衄。
  • 肌衄(發斑):血溢皮下,呈紫斑,與蔑之汗孔出血類似而病機有異。

文獻溯源
《黃帝內經》奠定理論基礎,後世如《聖濟總錄》深化膽胃熱厥之說,而明清醫家漸重臨床分級。此證體現中醫「同病異證」思想,需結合四診辨析病位與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