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瘧寒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瘧寒疾
瘧寒疾為中醫古籍中對瘧疾之古稱,首見於《周禮·天官》,載有「秋時有瘧寒疾」之述,意指此疾多發於秋令,與時令氣候密切相關。其名既泛指瘧疾之總稱,亦特指「寒瘧」一類,以寒象顯著為特徵。
病因病機
中醫理論認為,瘧寒疾之成因,主因外感「瘧邪」兼夾風、寒、濕等邪氣,伏於半表半里,出入營衛之間。邪正相爭,則發為寒熱往來。《黃帝內經》提及「夏傷於暑,秋必痎瘧」,強調暑邪伏藏,至秋感寒而發。寒瘧者,多因陽氣不足,或寒邪偏盛,致寒戰明顯,熱少寒多,脈象沉遲。
臨床表現
瘧寒疾典型症狀為週期性發作,先寒後熱,汗出而解。寒瘧者尤見:
- 惡寒劇烈:寒戰鼓頷,雖覆被不溫。
- 發熱輕微:熱勢不揚,或僅微熱。
- 頭痛身痛:寒邪束表,經絡拘急。
- 舌脈特徵:舌苔白膩,脈弦緊或沉遲。
治法與方藥
歷代醫家對瘧寒疾之治療,首重「和解少陽,溫散寒邪」。
- 主方:
- 柴胡桂枝乾薑湯(《傷寒論》):和解少陽,溫化寒飲,適用於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者。
- 七寶飲(《楊氏家藏方》):常山、草果等截瘧藥配伍生薑、陳皮,專治寒瘧。
- 加減:
- 陽虛甚者,加附子、肉桂以助陽祛寒。
- 痰濕內阻,合用二陳湯化裁。
古籍論述
《金匱要略》分瘧為「瘧母」、「溫瘧」、「寒瘧」等,其中「寒瘧」條文云:「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名曰寒瘧。」《諸病源候論》進一步闡釋:「寒瘧由陰氣獨勝,陽氣虛微,故但寒而不熱。」
瘧寒疾之辨治,體現中醫「因時制宜」與「辨證求因」之特色,透過對邪正消長與氣血盛衰之分析,制定相應治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