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瘧後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瘧後黃
瘧後黃為中醫病證名,指患者於瘧疾發作後,出現面色萎黃或膚色泛黃,然雙目白睛不黃之證候。此證首載於《證治要訣》,其病機與瘧疾損傷脾陽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瘧疾多因感受瘴毒或瘧邪,邪伏半表半裏,往來於營衛之間,發作時寒熱交作。瘧邪久羈,最易損傷脾胃之氣,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陽受遏則運化失職,氣血虧虛,故見面色萎黃;然因濕熱未深陷血分,未熏蒸至肝膽,故目不黃,此與黃疸之目黃有別。
臨床表現
患者除面色黃而不華外,多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肢體困重等脾虛濕困之象,或見輕度浮腫、舌淡苔白膩、脈濡緩等症。此證常見於瘧疾後期,或反覆發作者,與現代醫學之瘧疾後貧血、營養不良等狀態相類。
治法與方藥
治當以益氣健脾、化濕和營為主,傳統方劑選用異功散(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加黃芪、扁豆,以補脾益氣、醒脾化濕。若兼見濕濁內阻者,可佐以藿香、佩蘭芳化醒脾;若氣虛甚者,加重黃芪、黨參用量,或加當歸以養血和營。
相關鑑別
瘧後黃需與瘧黃相區別:瘧黃多因瘧邪夾濕熱鬱蒸,燔灼膽汁外溢,症見身目俱黃、小便黃赤,屬陽黃範疇;而瘧後黃則以脾虛為主,黃而不澤,目不黃,屬虛黃之列。此外,亦需與萎黃病(血虛發黃)及黃胖病(鉤蟲病致黃)鑑別,後二者多與蟲積或血虛相關,治法迥異。
古籍考據
《證治要訣》直言:「病瘧後多黃,蓋瘧謂之脾寒,脾受病,故色見於面。」點明瘧疾與脾陽虛損之因果。明代《醫學綱目》進一步闡述:「瘧後發黃,由脾弱不能攝血,宜溫中補脾。」可見歷代醫家均重視調補脾胃為瘧後黃之治療關鍵。
此證反映了中醫「瘧傷脾陽」之理論特色,臨證時需結合四診,辨明虛實,方能對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