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瘧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瘧黃
病名
瘧黃為中醫病證名,指因瘧疾反覆發作,邪毒內蘊,損傷氣血,導致面色萎黃、氣血虧虛之證。此病亦稱「瘧後黃」,多因瘧邪久羈,耗傷正氣,脾虛濕滯,氣血生化不足所致。
病因病機
瘧黃之發,主要與瘧邪久留、正氣受損相關。瘧疾發作時,邪正交爭,寒熱往來,反覆耗傷氣血,致使脾胃虛弱,運化失司。脾虛則濕濁內生,濕鬱化熱,熏蒸肝膽,膽汁外溢,故見面色萎黃;氣血不足,則形體羸瘦,精神不振。
臨床表現
《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五記載:「瘧黃者,面色萎黃,憎寒壯熱,頭痛不止,口乾多渴,四肢羸瘦,不能飲食,或好或惡,進退不定。」其症狀特點包括:
- 面色萎黃:氣血虧虛,肌膚失養。
- 寒熱往來:瘧邪未盡,正邪相爭。
- 頭痛口乾:熱邪上擾,津液耗傷。
- 四肢羸瘦: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
- 食欲不振:濕濁內阻,運化失常。
治法
瘧黃治療當以截瘧為先,兼以調補氣血、健脾化濕。
- 截瘧祛邪:可選用恆山散(常山、檳榔、草果等),以祛除瘧邪。
- 調補氣血:若氣血虛弱明顯,可配合八珍湯或歸脾湯,益氣補血。
- 健脾化濕:若濕濁內蘊,可加平胃散或茵陳五苓散,健脾利濕退黃。
相關證候
瘧黃與黃疸、虛勞等證有相似之處,但瘧黃特點在於有瘧疾病史,且寒熱交作、氣血兩虛之象明顯。若瘧邪未清,黃疸持續,可進一步發展為瘧後黃,此時治療更需注重扶正祛邪。
文獻記載
除《太平聖惠方》外,《諸病源候論》亦提及瘧疾致黃之機理,強調瘧毒內蘊、氣血耗傷為關鍵。後世醫家進一步完善治法,主張瘧邪未除時當先治瘧,待邪去再調補氣血,以免留邪為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