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瘧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瘧疾,又稱痎瘧,首載於《素問·瘧論》,為中醫經典所述之熱性傳染病。其特徵為週期性發作之寒戰、壯熱、汗出,多流行於夏秋濕熱之季及山林多蚊之地域。
【病因病機】 《內經》提出"瘧瘧皆生於風"之論,認為本病乃因外感風寒暑濕之邪,客於營衛之間,與衛氣相搏,陰陽交爭所致。《醫宗金鑒》進一步闡明:"瘧疾之因,乃風寒暑濕之邪,伏於募原,與衛氣相搏,發為寒熱。"其發作週期與衛氣運行相關,《素問》所謂"衛氣每至風府,腠理乃發"即闡明此理。
【證候分類】 歷代醫家對瘧疾分類甚詳,主要可分為以下數端:
一、按臨床證候分型
- 風瘧:惡寒發熱,頭痛汗出
- 暑瘧:壯熱煩渴,面赤氣粗
- 濕瘧:身重肢倦,胸脘痞悶
- 痰瘧:胸悶嘔惡,痰涎壅盛
- 食瘧:脘腹脹滿,嗳腐吞酸
- 寒瘧:寒多熱少,口不渴
- 溫瘧:熱多寒少,口渴引飲
二、按發作時間分類
- 間日瘧:隔日一發
- 三日瘧:三日一發
- 夜瘧:夜間發作
- 鬼瘧:發作無時
- 暴瘧:驟發劇作
三、按病位深淺分類
- 三陽經瘧:太陽瘧、陽明瘧、少陽瘧
- 三陰經瘧:太陰瘧、少陰瘧、厥陰瘧
- 五臟瘧:肺瘧、心瘧、肝瘧、脾瘧、腎瘧
【治療大法】 中醫治瘧首重辨證,常用治法包括:
- 藥物療法:
- 截瘧專藥:常山、蜀漆、草果、青蒿
- 和解少陽:小柴胡湯
- 清熱化濕:達原飲
- 溫陽祛邪:柴胡桂薑湯
- 針灸療法:
- 主穴:大椎、間使、後谿
- 配穴:發熱配曲池,寒戰配至陽
- 外治療法:
- 穴位敷貼:常山末敷內關穴
- 藥浴療法:青蒿煎湯浴身
【古籍論述】 《金匱要略》立"瘧病脈證並治"專篇,提出"瘧脈自弦"之診斷要點。《景岳全書》強調:"治瘧當辨標本,知邪之所在。"《溫病條辨》則詳述各種瘧疾之證治差異,尤重暑瘧與濕瘧之辨。
瘧疾一病,中醫積累數千年治療經驗,形成完整理論體系與豐富治法,其辨證之精細、用藥之獨特,充分體現中醫學對熱性傳染病的深刻認識與臨床智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