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瘧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瘧門
瘧門為經外奇穴之一,位於手背側,中指與無名指之間,指蹼稍後方的赤白肉際處。此穴在中醫臨床中主要用於治療瘧疾,其定位與針刺手法具有特定理論依據。
定位與解剖
瘧門穴位於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之間,具體位置在第三、四掌骨間隙近端,赤白肉際交接處。此區域分布有手背靜脈網及尺神經與橈神經的分支,針刺時需避開血管,沿掌骨間隙斜刺,深度約0.5至1寸。
中醫理論基礎
瘧疾在中醫屬「瘧病」範疇,多因外感瘧邪,伏於半表半里,與營衛相搏而發作。瘧門穴雖為經外奇穴,但其位置鄰近三焦經與心包經,三焦主司氣機升降,心包代心行令,二經皆與少陽樞機密切相關。針刺此穴可調和少陽之氣,疏解邪伏,從而緩解寒熱往來的瘧疾症狀。
臨床應用
瘧門穴古稱「截瘧穴」,傳統多用於瘧疾發作前的預防性治療。針刺時常配合大椎、間使等穴,以增強宣發少陽、和解表裡之效。此外,此穴亦可用艾灸,透過溫通之力驅散寒濕瘧邪。
配伍與延伸
在辨證施治中,若瘧疾兼見脾虛濕困,可配伍足三里、脾俞;若熱象偏盛,則加刺曲池、合谷。瘧門穴的應用體現中醫「以痛為輸」的取穴原則,結合經絡理論,展現對奇穴功能的靈活運用。
(註:本文僅述中醫理論與臨床經驗,實際治療須由專業醫師辨證操作。)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