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瘧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瘧母
瘧母,又稱瘧積、母瘧、勞瘧,是中醫病證名,指瘧疾日久不愈,導致頑痰挾瘀結於脅下,形成痞塊的一種病證。此病名首見於《金匱要略·瘧病脈證並治》,張仲景指出:「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雲何?師曰:此結為症瘕,名曰瘧母。」說明瘧母的形成與瘧疾遷延不愈,邪氣深入,結聚成癥瘕有關。
病因病機
瘧母的形成,主要由於瘧邪久留,正氣虧虛,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痰濕、瘀血凝滯於脅下,結聚成塊。其病機特點為「頑痰挾瘀」,即痰濁與瘀血互結,形成堅硬不移的癥瘕痞塊。《張氏醫通》云:「瘧母者,頑痰挾血食而結為症瘕。」指出痰、瘀、食滯三者互結,是瘧母的核心病機。
臨床表現
瘧母的主要症狀為脅下痞塊,按之堅硬,疼痛或脹悶不適,並伴有瘧疾反覆發作的病史。患者可能出現面色晦暗、形體消瘦、倦怠乏力等氣血虧虛之象。若久病不癒,痞塊可逐漸增大,甚至影響肝脾功能。
治療方法
瘧母的治療原則為「削堅散結,破癥化瘀」,同時需根據患者體質虛實,辨證施治。
- 鱉甲煎丸
為《金匱要略》治療瘧母的代表方劑,由鱉甲、柴胡、黃芩、大黃、桃仁、丹皮等組成,具有軟堅散結、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之效,適用於痰瘀互結之實證。 - 小柴胡湯加減
若患者兼有少陽證,可用小柴胡湯加鱉甲、蓬莪朮、桃仁等,以和解少陽、化瘀消癥。 -
虛證調治
- 氣血兩虛:久瘧體虛者,可先予芎歸鱉甲飲(川芎、當歸、鱉甲等)補血活血。
- 脾虛氣弱:若痞塊不消,屬脾虛者,宜用補中益氣湯加鱉甲,以扶正祛邪。
- 脾胃虛弱兼痞悶:可用四獸飲(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加鱉甲、當歸、蓬莪朮、肉桂,健脾消積。
辨證要點
治療瘧母需注意虛實辨證:
- 實證:痞塊堅硬,疼痛明顯,體質尚可,宜攻邪為主,如鱉甲煎丸。
- 虛證:久病體弱,痞塊隱隱作痛,宜補益為主,兼以消癥,如補中益氣湯加減。
瘧母屬慢性癥積,治療需耐心調理,不可過用攻伐,以免損傷正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