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瘧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瘧痞
瘧痞,又稱瘧母,為中醫病名,指因瘧疾反覆發作或遷延不癒,導致痰瘀互結、氣血凝滯,形成於胸腹脅肋之症瘕痞塊。此症多見於慢性瘧疾患者,以肝脾腫大為主要表現,屬中醫「積聚」範疇。
病因病機
瘧痞之成,首因瘧邪久羈,正氣虧虛,瘧毒內陷,深入血絡。瘧邪與氣血相搏,阻滯經絡,致使氣機不暢,血行瘀阻;加之痰濕內生,與瘀血互結,漸成痞塊。《症因脈治》明言:「瘧久不愈,胸腹脅肋,有症瘕痞癖,為患不瘥。」其病位多在肝脾,因肝主疏泄,脾主運化,瘧邪久擾,肝失條達則氣滯血瘀,脾失健運則痰濕凝滯,終致痰瘀痼結,形成瘧母。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脅下痞塊,按之堅硬,固定不移,或伴脹痛;瘧疾時發時止,寒熱往來;日久可見面色晦暗、形體消瘦、倦怠乏力等氣血兩虛之象。舌質多暗紫或有瘀斑,脈象弦澀或沉細,反映氣滯血瘀之候。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瘧痞,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大法,佐以調氣化痰、扶正祛邪。
- 主方:傳統常用《鱉甲煎丸》(出自《金匱要略》),以鱉甲軟堅散結,配合大黃、桃仁、蟅蟲等活血破瘀,柴胡、黃芩疏肝清熱,人參、阿膠益氣養血,共奏攻補兼施之效。
- 隨證加減:
- 氣滯甚者,加香附、青皮以疏肝理氣;
- 痰濕重者,加半夏、蒼朮以燥濕化痰;
- 氣血虛弱者,酌加黃耆、當歸以補益氣血。
與現代醫學關聯
瘧痞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述之「瘧疾性脾腫大」或「慢性瘧疾引發的內臟纖維化」。其病理機轉與反覆感染導致網狀內皮系統增生、門靜脈高壓相關,而中醫從痰瘀論治,與抗纖維化、改善微循環之思路亦有相通之處。
瘧痞一症,體現中醫對慢性病「久病入絡」「痰瘀互結」之深刻認識,治療上注重標本兼顧,體現「辨證求因」之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