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瘧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瘧脫
病名
瘧脫為瘧疾發作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危重證候,主要因瘧邪久羈、正氣大傷,導致氣隨津脫、陽氣衰微所致。此症多見於瘧疾反覆發作或治療不當者,屬中醫「脫證」範疇。
病因病機
瘧邪侵襲人體後,若正氣不足或治療失宜,邪氣深入,耗傷氣血津液。其病機關鍵在於:
- 大汗亡陽:瘧邪鬱而化熱,迫津外泄,過汗導致陽氣隨津液外脫。
- 氣陰兩傷:久瘧傷及脾腎,元氣虧虛,陰液枯涸,呈現虛陽浮越之象。
- 心神失養:氣血衰敗,心神無所依附,故見神疲恍惚、面色異常等症。
臨床表現
- 主症:大汗淋漓不止(「魄汗淋灕」),汗質清冷,面色青黑或蒼白。
- 脈象:脈虛浮而數,重按極虛無力,此為陽氣外越、真陰不守之徵。
- 兼症:四肢厥逆、呼吸微弱、言語低怯,甚則意識昏蒙。
治法與方藥
治當益氣固脫、斂陰回陽,急補其已脫之正氣。
- 主方:以《補中益氣湯》加減,去升麻、柴胡等升散之品,防其進一步耗氣;倍用人參、黃耆(「倍參、芪」)以大補元氣;佐白芍、五味子酸斂止汗,收攝浮陽;加酸棗仁養心安神。
- 變通:若陰竭陽脫,可合《生脈散》益氣生津;若陽微欲絕,需急投《參附湯》回陽救逆。
與相關證候鑑別
- 與一般瘧疾區別:普通瘧疾以寒熱往來、發作有時為特徵,而瘧脫屬瘧疾變證,以虛脫為急,無典型瘧作節律。
- 與亡陽證異同:二者均有大汗肢冷,但瘧脫必有瘧疾病史,且常兼氣陰兩傷之象。
文獻溯源
《寶命真詮》明確記載:「瘧脫之症,魄汗淋灕,面色青黑,脈虛浮數,按之極虛。」指出其病機與正虛陽脫密切相關。歷代醫家亦強調,瘧疾日久當防其脫變,治療需標本兼顧。
(按:瘧疾為古稱,今中醫辨證中仍沿用此名,涵蓋現代醫學所指之瘧疾及部分發熱性疾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