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暖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暖肝
暖肝為中醫治療學名詞,屬溫陽法之一,主要針對肝腎陰寒所引發的病症。其核心在於溫通肝經、散寒止痛,適用於因寒邪凝滯肝脈或肝腎陽氣不足所致的證候。
病因病機
肝主疏泄,其經脈循行於少腹及陰器。若肝腎陽虛,寒從內生,或外感寒邪侵襲肝經,導致氣血凝滯、經脈拘急,則表現為少腹冷痛、疝氣(如腹股溝疝、睾丸墜脹)、陰囊收縮等症狀。此類證候多與下焦虛寒、陽氣不達有關。
臨床表現
- 少腹疼痛:綿綿作痛,遇寒加劇,得溫則減。
- 疝氣:腹股溝或睾丸腫脹墜痛,或陰囊濕冷。
- 伴隨症狀:可能伴有肢冷畏寒、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遲等虛寒之象。
常用藥物
暖肝治法以溫補肝腎、散寒行氣為主,常用藥物包括:
- 當歸:養血活血,兼能溫通經脈。
- 肉桂: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血脈。
- 小茴香:行氣散寒,專治少腹冷痛及疝氣。
- 沈香(沉香):降氣溫中,暖腎納氣,助陽散寒。
- 吳茱萸:溫肝散寒,降逆止嘔,善治厥陰頭痛及寒疝腹痛。
代表方劑:暖肝煎
出自《景岳全書》,為暖肝法之經典方劑,組成如下:
- 主藥:肉桂、小茴香——溫肝散寒。
- 輔藥:當歸、枸杞——養血補肝;烏藥、沈香——行氣止痛。
- 佐使:茯苓——健脾滲濕,生薑——散寒和胃。
此方適用於肝腎虛寒、氣機不暢之證,臨床常用於慢性疝氣、睾丸炎、婦女痛經(屬寒凝肝脈者)等病症。
辨證要點
暖肝法需嚴格辨別寒熱虛實。若屬濕熱下注或實熱疝痛(如紅腫熱痛),則非此法所宜。此外,肝腎陰虛內熱者亦忌用,以免溫燥傷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