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昌陽之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昌陽之脈
昌陽之脈為中醫經絡理論中的特定脈絡,其名首見於《素問·刺腰痛篇》。此脈與足少陰腎經關係密切,主要分布於小腿內側,為足少陰經之支脈,亦與陰蹻脈有所關聯。
經絡循行與定位
根據《素問》記載,昌陽之脈的循行路徑位於「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即小腿內側,脛骨後緣與跟腱之間,約內踝上二寸處。此區域涵蓋足少陰腎經的重要穴位,如復溜(別名昌陽)及交信(陰蹻脈之郄穴)。歷代醫家對此脈的歸屬略有分歧:
- 王冰認為昌陽之脈屬陰蹻脈,其對應穴位為交信,因陰蹻脈起於足少陰,與腎經相通。
- 張介賓等醫家則主張昌陽之脈為足少陰經之分支,對應穴位為復溜,此穴為腎經經穴,主治水液代謝與腰痛。
病症表現
昌陽之脈異常時,可引發特定症狀,如《素問》所述:「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目巟)(目巟)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其臨床特點包括:
- 腰痛牽引胸脅:足少陰經貫脊屬腎,其支脈失調則氣血壅滯,導致腰痛放射至胸膺。
- 視物昏花:腎經連繫目系,經氣不利則目視不明。
- 筋脈拘急:嚴重時出現「反折」(角弓反張)與舌卷不語,因腎經絡舌本,陰蹻主司肢體運動,二者功能紊亂則筋脈失養。
刺灸治法
《素問》提出「刺內筋為二痏」,意指於小腿內側筋間(復溜或交信穴)施針兩次。此二穴均屬足少陰經,功能上:
- 復溜:滋腎利水,調節經氣逆亂。
- 交信:調和陰蹻,緩解筋脈拘攣。
理論延伸
昌陽之脈的探討反映中醫經絡學說的複雜性,其與足少陰經、陰蹻脈的交叉關係,體現經脈系統「同源異流」的特質。後世醫家結合臨床,進一步釐清其與腎、膀胱、奇經八脈的生理聯繫,深化對腰腿痛及經氣厥逆的辨證論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