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暖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暖胃

暖胃為中醫治療學名詞,屬「溫法」範疇,指以溫熱性質的藥物或方法,驅散胃中寒邪,恢復胃腑正常功能的治法。此法治療核心在於「溫中散寒」,針對因寒邪內侵或陽氣虛弱所致的「胃寒證」,透過提振胃陽、化解寒凝,改善胃氣升降失常的病理狀態。

中醫理論基礎

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腐熟飲食,其生理特性「喜潤惡燥」,然運化功能需依賴陽氣的溫煦推動。若寒邪客胃(如過食生冷、外感寒邪)或脾胃陽虛,寒從內生,皆可導致胃失和降,氣機凝滯,表現為「胃寒證」。

胃寒證主要表現

  • 胃脘不適:脹滿隱痛,綿綿不休,得溫熱敷按則減,遇寒加劇。
  • 嘔吐清水:寒凝水停,胃氣上逆,故口泛清涎,或食後泛惡欲吐。
  • 腸鳴泄瀉:寒濕下注大腸,腸道氣機紊亂,漉漉有聲,大便溏薄。
  • 舌脈特徵:舌質淡胖,苔白滑或白膩,脈象沉遲或弦緊。

常用方劑與藥物

  1. 良附丸(《良方集腋》)

    • 組成:高良薑(溫胃散寒)、香附(行氣止痛)。
    • 適用:寒凝氣滯型胃痛,症見脘腹冷痛、胸悶脅脹。
  2. 厚朴溫中湯(《內外傷辨惑論》)

    • 組成:厚朴、陳皮、乾薑、草豆蔻(溫中化濕)、茯苓、木香、甘草。
    • 適用:寒濕困胃,兼氣滯腹脹者。
  3. 其他配伍

    • 若陽虛明顯,可加附子、肉桂以補火助陽;
    • 兼痰飲者,配伍半夏、生薑(如小半夏湯)化飲降逆。

外治法與輔助手段

  • 艾灸:取中脘、足三里等穴,借灸火溫通經絡,散寒暖胃。
  • 熱熨法:以生薑、吳茱萸等搗碎炒熱外敷胃脘部,直接溫散局部寒邪。

與相關證型的鑑別

  • 胃熱證:胃脘灼痛、口渴喜冷飲、舌紅苔黃,與胃寒證之喜熱惡冷相反。
  • 食滯胃脘:脹痛拒按、噯腐吞酸,屬實證,暖胃法需配伍消食導滯藥(如山楂、神麯)。

暖胃法體現中醫「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臨床需辨明寒邪來源(外寒或內寒)及是否夾雜濕、氣滯等病理因素,靈活調整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