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挪腳踝骨入臼手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挪腳踝骨入臼手法
挪腳踝骨入臼手法為中醫正骨手法之一,專用於踝關節脫臼之整復,其理論基礎源自《傷科匯纂》卷一,並結合中醫經筋、骨錯縫等學說,強調手法復位以恢復關節「骨正筋柔」之生理狀態。
手法操作詳解
以常見的「腳內翻、外踝凸出」型脫臼為例,其步驟如下:
- 牽引調筋:
醫者雙手環握患者足部,沿下肢縱軸方向緩勁牽引,以鬆解攣縮之筋絡,拉開錯位之關節間隙,為復位創造條件。此階段暗合「欲合先離」之正骨原則。 - 按壓復位:
牽引同時,以兩拇指緊貼外踝凸出之腓骨下端,餘四指則扣住足底內側。拇指施力向內下方推按,配合餘指將足部向外翻轉,利用槓桿之力使脫出之骨端歸臼。此手法需力道沉穩,瞬間發勁,以契合「法從手出,手隨心轉」之要訣。 - 理筋活絡:
復位後,輕握足部作背屈、蹠屈及環轉動作數次,以舒緩周圍經筋,促進氣血流通,防止關節黏連。此步驟符合中醫「動中求整」之理念,確保筋骨動靜平衡。
中醫理論依據
- 骨錯縫理論:踝脫臼屬「骨錯縫」範疇,手法復位旨在糾正骨節微小錯動,使「縫合筋舒」。
- 經筋系統:足踝為足三陽、足三陰經筋所繫,復位時需兼顧經筋走向,避免手法過度牽拉而傷及經脈氣血。
- 氣血論:手法後關節活動可助局部氣血運行,符合「血行則腫消,氣通則痛止」之理。
此手法體現中醫「機觸於外,巧生於內」的治療智慧,需醫者精準掌握解剖位置與手法力度,方能使脫臼之踝關節復歸其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