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挪手腕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挪手腕法
挪手腕法為中醫正骨手法之一,專用於腕關節脫臼之整復,最早見載於《陳氏秘傳》。此手法以牽引、對位為核心,透過特定步驟使脫位之腕關節復歸原位,恢復其正常解剖結構與功能。
操作步驟
- 患者體位:
患者取正坐位,掌心向上(仰掌姿勢),使腕部肌肉自然放鬆,利於施術者操作。 -
施術者手法:
- 固定傷臂:施術者以左手(若患者為右腕脫臼)托住患者前臂遠端,拇指置於橈骨莖突處,餘四指扶穩尺側,確保傷臂穩定不晃動。
- 牽引復位:右手握持患者手掌部(包含掌骨與指骨),沿前臂縱軸方向緩緩施力拔伸,同時輕微調整角度,以契合腕關節之生理曲度。牽引過程中,若聞及「咯噔」聲響或觸及關節滑動感,即表示脫位之骨端已復歸原位。
中醫理論基礎
腕關節脫臼多因外力牽拉、跌撲或扭挫所致,屬「骨錯縫」範疇。中醫認為,關節脫位後,局部氣血瘀滯,經絡受阻,故需透過手法「順筋歸槽」,使骨節復位、筋絡通暢。挪手腕法結合「拽之離而復合」之理,先以拔伸解開交鎖之骨端,再順勢導引復位,符合「欲合先離」之正骨原則。
適應症與機轉
此手法主要適用於橈腕關節脫位或腕骨間錯縫,尤其常見於舟狀骨、月狀骨之半脫位。其作用機轉在於透過牽引鬆解周圍軟組織之攣縮,降低關節囊內壓力,使錯位之骨節得以滑回正常位置。
補充說明
傳統文獻中,挪手腕法強調「巧勁」而非蠻力,需依患者體質、傷勢輕重調整力道。若脫臼伴隨骨折或嚴重韌帶損傷,則需配合其他正骨手法或固定療法。此外,術後常以活血化瘀中藥外敷,輔助消腫止痛,促進氣血運行。
此手法體現中醫「動中求解」的治療思維,兼具實用性與理論深度,為骨傷科臨床之重要技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