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懦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懦懦

在中醫典籍中,「懦懦」一詞用以形容人體肌肉或肢體呈現柔弱無力之狀態。此概念首見於《靈樞·五變》,文中描述:「皮膚薄而其肉無(目囷),其臂懦懦然。」意指患者皮膚薄弱,肌肉鬆弛不實,尤其手臂顯現軟弱無力之貌。此種體徵多與氣血虛弱、經絡失養或臟腑功能失調相關,屬中醫「虛證」範疇。

從中醫理論分析,「懦懦」狀態的成因可追溯至以下幾方面:

  1. 氣血不足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若氣虛推動無力,或血虛濡養失職,肌肉與四肢不得充養,則呈現鬆懈無力之態。《黃帝內經》強調「脾主肌肉」,脾虛氣弱時,水穀精微化生不足,肢體肌肉失於溫煦,故見「懦懦」之象。
  2. 經絡空虛
    手三陰、手三陽經循行於臂,若經氣虧虛或運行滯澀,肢節失於經絡濡潤,可致局部萎軟。如《靈樞·經脈》提及肺經「氣盛有餘則肩背痛,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此類氣虛證候亦可外現為肢體懦弱。
  3. 臟腑失調
    除脾胃外,肝主筋、腎主骨生髓,肝血不足或腎精虧損,皆可導致筋骨懈惰。如《素問·痿論》論述「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乾則筋急而攣」,反之肝血虛則筋失所養,肢體痿軟不用。
  4. 外感與內傷因素
    長期勞倦、久病耗傷,或外邪侵襲(如濕邪困脾),均可能引發肌肉懈怠。濕性重濁,易阻遏陽氣,使肢體沉重乏力,亦符合「懦懦」之描述。

在臨床辨證上,「懦懦」常見於痿證、虛勞或某些慢性病過程中,需結合四診進一步判別病機。古籍中對此類體徵的記載,反映了中醫對形神一體、內外相應的觀察智慧,亦為後世辨治肢體無力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