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年老血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年老血崩

病證名,出自《傅青主女科》卷上〈血崩篇〉,亦稱「老婦血崩」,俗名「血海敗」。指婦人年約五十歲前後,因腎氣衰微、天癸將竭之際,驟然發作之血崩症。此症多因肝脾失調、衝任不固,或命門火動、虛熱迫血所致,屬中醫婦科疑難重症。

病因病機

  1. 肝脾損傷
    年老之時,肝血不足,藏血失職;脾氣虛弱,統血無權,致血不循經,崩漏而下。
  2. 腎氣衰竭
    女子七七之年,腎氣衰、天癸竭,衝任二脈空虛,胞宮失於固攝,稍受外因(如勞倦、情志)即易崩中。
  3. 虛火動血
    若房室不慎或憂思過度,引動命門相火,肝鬱化熱,熱擾血室,迫血妄行,發為血崩。

證候特點

  • 經血非時暴下,量多勢急,色鮮紅或暗紫,質稠或稀薄。
  • 兼見頭暈耳鳴、腰膝痠軟、面色蒼白或潮紅,脈細數或芤,舌淡或紅絳。

治法與方藥

  1. 急則治標

    • 氣血雙補,固衝止崩,方用《傅青主女科》加減當歸補血湯
      • 當歸(補血和血)、黃耆(益氣攝血)、漢三七(化瘀止血)、桑葉(清肝涼血)。
    • 若血熱明顯,可佐生地、地榆炭以涼血止血。
  2. 緩則治本

    • 補益肝腎,健脾固衝,方用安老湯(人參、黃耆、熟地、山茱萸等),或以下配伍:
      • 白術(健脾)、熟地(滋腎)、山藥(固衝任)、麥門冬(養陰)、五味子(斂氣)。
    • 若腎陽虛者,加鹿角膠、菟絲子;陰虛火旺者,加知母、黃柏。

辨證延伸

  • 與「崩漏」區別:年老血崩多屬虛中夾實,需注重補瀉兼施;一般崩漏則可能因血瘀、血熱等實證為主。
  • 與「經斷復來」鑑別:若婦人經斷後突然下血,需排除癥瘕積聚(如胞宮惡變),此屬中醫「五色帶下」範疇,非單純血崩。

古籍參考

  • 《傅青主女科》強調:「老年血崩,乃精血虧極之象」,治法當以「補陰為主,佐以澀血」。
  • 《醫宗金鑒》亦指出:「老婦血崩,責之衝任虛損,當大補真陰,不可專事止澀。」

此症本虛標實,臨證需細辨寒熱虛實,標急時先止血防脫,緩時調補肝脾腎,以復衝任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