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昌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昌陽

昌陽為經穴別名,首見於《針灸甲乙經》,後世醫籍如《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亦載此名,並稱之為「冒陽」,實指足少陰腎經之復溜穴

經絡歸屬與定位

昌陽(復溜)屬足少陰腎經,為該經之經穴(五行屬金)。其定位於小腿內側,太溪穴(足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直上2寸,當跟腱前緣處。此穴為腎經氣血匯聚流注之所,具調節水液代謝、滋養腎陰之功。

名稱涵義

「昌陽」一名,寓意腎陽之氣旺盛通達。「昌」有興盛、流通之意,「陽」則指腎中真陽。腎為水火之臟,主藏精、司氣化,此穴能助腎陽蒸騰水液,促進氣血運行,故名。另《銅人》稱「冒陽」,「冒」有升發之義,亦強調其升舉陽氣之效。

主治功能

  1. 水液代謝失常:如水肿、腹脹、泄瀉,因腎主水,此穴可調節腎氣化水之功。
  2. 下肢痿痹:針刺可通經活絡,改善小腿冷痛、足痿無力。
  3. 汗證:腎陰不足之盜汗,或陽虛自汗,皆可配穴施治。
  4. 生殖系統疾患:如遺精、月經不調,與腎氣不固或精血虧虛相關者。

針灸操作

古法記載,復溜(昌陽)可針可灸。針刺直入0.5~1寸,得氣後行補瀉手法;灸法則多用於溫補腎陽,艾炷灸3~5壯,或艾條溫灸10~15分鐘。

配伍應用

  • 配太溪、三陰交,滋腎陰以治虛熱盜汗。
  • 配水分、氣海,利水消腫,針對水濕停聚。
  • 配命門、關元,溫補下元,療陽虛諸證。

古典文獻佐證

  • 《針灸甲乙經》:「復溜者,金也……一名昌陽。」
  • 《類經圖翼》:「主治腸澼、腰脊內引痛、足痿。」
  • 《針灸大成》載其主「血淋、盜汗、齒齦腫」。

昌陽(復溜)之臨床應用,緊扣腎經「主水、藏精」之生理特性,透過調暢經氣,協調陰陽,體現中醫「從本治標」之辨證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