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年未老經水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年未老經水斷

病證名,出自《傅青主女科》卷上〈調經篇〉,指女子未至七七之年(約49歲,傳統認為女性絕經之期),而月經提前斷絕之症。此病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致臟腑虧虛,衝任失調,經血無源而下。

病因病機

  1. 腎精虧虛

    • 素體虛弱,或早婚多產、房勞過度,耗傷腎精,天癸早竭。
    • 腎為先天之本,主生殖,若腎陰不足,則精血虧虛,衝任空乏,月經閉止。
    • 臨床常見面色晦黯、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淡紅少苔、脈沉細等症。
  2. 心脾兩虛

    • 思慮勞倦過度,損傷心脾,陰血暗耗,無以化生經血。
    •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營血不足,衝任失養,月經漸斷。
    • 可見面色萎黃、皮膚乾枯、食少倦怠、心悸失眠、舌淡脈細弱等症。
  3. 肝血不足

    • 情志抑鬱,肝失條達,久則耗血,或長期失血(如崩漏),致肝血虛少,血海空虛。
    • 兼見脅脹、目乾、爪甲不榮等症。

證型與治法

  1. 腎虛精虧證

    • 主症:月經早斷,伴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髮枯易脫。
    • 治法:補腎填精,滋養衝任。
    • 方藥
      • 左歸飲(熟地、山藥、枸杞、山茱萸、茯苓、炙甘草)——滋腎陰,益精髓。
      • 當歸地黃飲(當歸、熟地、山藥、杜仲、牛膝、山茱萸、炙甘草)——補肝腎,養精血。
      • 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適用於腎陰偏虛者。
  2. 心脾血虛證

    • 主症:經閉不行,面色萎黃,心悸怔忡,食少乏力。
    • 治法:健脾養心,益氣生血。
    • 方藥
      • 益經湯(《傅青主女科》方:熟地、白朮、山藥、當歸、白芍、酸棗仁、沙參、丹皮、人參等)——補血寧心,調理衝任。
      • 歸脾丸——補氣血,安心神。
      • 十全大補湯——氣血雙補,適用於氣血大虛者。
  3. 肝血不足證

    • 主症:經量漸少至閉,兼見脅痛、目澀、情緒低落。
    • 治法:養血柔肝,疏鬱通經。
    • 方藥
      • 四物湯加枸杞、女貞子——補肝血,滋腎陰。
      • 一貫煎——滋陰疏肝,適用於陰虛肝鬱者。

補充說明

  • 中醫強調「經水出諸腎」,故年未老經水斷多與腎虛相關,然臨床須辨明虛在何臟,或兼夾氣滯、血瘀等實邪。
  • 傅青主提出「經本於腎,而其流五臟六腑之血皆歸之」,故治療需注重整體調理,尤重補益肝腎、調理脾胃。
  • 若兼見經閉而形體肥胖、苔膩者,需考慮痰濕阻滯,可佐以蒼附導痰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