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捻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捻法
捻法為中醫針刺手法之一,屬行針基本技術,亦稱「捻轉法」。其操作以拇指、食指持針柄,通過前後旋轉動作,使針體在穴位內來回轉動,以達到刺激經氣、調和氣血之效。
操作要點
- 手法細膩:捻轉時需力道均勻,動作連貫,避免粗暴或過度提插,以免造成組織損傷。
- 角度控制:單向捻轉角度通常控制在180至360度之間,雙向來回捻轉則可視病情調整幅度。
- 結合補瀉:
- 補法:順經脈走向捻轉(如手三陰經從胸走手,順時針為補),力度輕柔,速度緩慢。
- 瀉法:逆經脈走向捻轉,力度稍重,速度較快。
作用原理
捻法通過機械刺激激發經絡感傳,促進氣血運行。《靈樞·官能》提及「微旋而徐推之」,即強調捻轉的調氣作用。現代研究認為,此法可調節局部微循環,增強針感傳導,影響神經-體液調節系統。
臨床應用
- 行氣導滯:用於氣機鬱滯之疼痛,如頭痛、脅痛,配合提插法以增強針感。
- 調和虛實:虛證配合輕捻補法,實證多用重捻瀉法。
- 特殊針法基礎:為「燒山火」「透天涼」等複式手法的組成部分,通過捻轉頻率與方向調節寒熱效應。
與其他手法區別
- 提插法:垂直上下運動,偏重深淺層次刺激。
- 捻轉法:水平旋轉運動,側重經氣調動與針感維持。
捻法為針灸療效關鍵技術之一,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病情靈活運用,方能發揮其疏通經絡、平衡陰陽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