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捻頭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捻頭瘟
捻頭瘟,又稱「蝦蟆瘟」,屬中醫瘟疫病範疇,為外感疫毒之邪侵襲人體所致。其特徵為頸項腫脹、喉痹失音,並伴隨腹脹等症狀,因患者頸部腫大形似蝦蟆,故得此名。
病因病機
捻頭瘟多因時行疫氣(戾氣)從口鼻或肌表侵入,蘊結於少陽、陽明經絡,導致氣血壅滯。疫毒上攻咽喉,則見喉痹、失音;鬱阻經絡,則頸項腫脹;若邪毒內傳,影響中焦氣機,可兼見腹脹。此病具有傳染性,常於特定時節流行,與現代醫學之「流行性腮腺炎」或「急性咽喉炎」等病症有相似之處。
臨床表現
- 頸項腫大:頸部或頷下腫脹堅硬,形如蝦蟆,按之疼痛。
- 咽喉症狀:喉部腫痛,吞咽困難,甚則聲音嘶啞或完全失音。
- 全身症狀:或伴發熱、頭痛、惡寒,部分患者可見腹脹、煩躁等氣機不暢之象。
治療原則
以疏風清熱、解毒散結為主,兼調氣血。
- 主方:《雜病源流犀燭》推薦「荊防敗毒散」,具疏風透表、解毒消腫之效。
- 加減:
- 若熱毒熾盛,可加黃芩、連翹、板藍根以清熱解毒。
- 腫脹甚者,佐以夏枯草、浙貝母化痰散結。
- 氣滯腹脹者,酌加陳皮、厚朴理氣寬中。
相關名詞辨析
- 瘟疫:泛指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感熱病,捻頭瘟屬其分支。
- 蝦蟆瘟:與捻頭瘟同病異名,強調體徵形似蝦蟆的特點。
此病記載於清代《雜病源流犀燭》,反映中醫對疫病辨證的細緻分類,其治療注重因勢利導,結合局部與整體調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