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油截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麻油截法

麻油截法為中醫外科瘡瘍內治方法之一,首載於《外科證治全書》。此法主要用於癰疽惡瘡等外症,旨在預防毒邪內攻臟腑,透過服用麻油結合酒液,達到緩下泄毒之效。

方法與製備

  1. 選材:以真麻油(即純芝麻油)為君藥,其性味甘涼,具潤燥、解毒、滑腸之功。
  2. 炮製:取麻油一斤(約500克),置於銀器內,文火熬煮十數沸,去其燥性,候冷備用。
  3. 服法:將冷卻之麻油與酒混合,比例約為五盞麻油(約150毫升)兌兩碗酒(約400毫升),溫熱後頓服。一日內服盡,若體虛或病情較緩,可分數日服用。

作用機理

麻油截法之效,主要基於以下中醫理論:

  • 通腑泄熱:麻油質潤滑利,能潤腸通便,使瘡毒從大便而解,避免熱毒壅滯內攻。
  • 酒行藥勢:酒性溫散,可助麻油通行經絡,增強其透毒外達之力,同時促進氣血運行。
  • 銀器解毒:傳統以銀器熬油,取其「解毒」之性,能進一步中和油中火毒,使藥性平和。

臨床應用

此方適用於癰疽發背、疔毒惡瘍等實熱證,尤其見瘡腫未潰而伴隨便秘、煩熱、舌紅苔黃者。透過輕瀉導下,能減輕局部腫痛,防止毒邪內陷心包或攻竄營血。然須辨證施用,若瘍證屬虛寒或脾胃虛弱者,則非所宜。

麻油截法體現中醫「既病防變」之治則,透過外症內治,截斷病勢,為傳統外科解毒法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