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顫振」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顫振
證名
- 定義與病機
顫振為中醫病證名,指頭部搖動或四肢不自主抖動的表現。《醫學綱目》云:「顫,搖也;振,動也。」其病機多與陰血虧虛、筋脈失養相關,或因肝陽偏亢、陽盛化風,或由氣虛、心虛、痰濁內擾所致。輕者偶見手足顫動或頭搖,重者則手抖不能持物、足顫難以行走,甚至頭部持續搖動不止。《證治準繩·雜病》指出:「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以後乃以之,老年尤多。」強調老年陰血不足,水不制火,虛風內動為其常見病因。 - 證型與治法
- 陰虛風動:因肝腎陰虧,虛風內擾,症見顫振伴眩暈、耳鳴、腰膝酸軟。治宜滋陰養血、平肝熄風,方用定振丸(熟地、當歸、白芍、天麻等)或摧肝丸(鉤藤、全蠍、生地黃等)。
- 氣虛不攝:因元氣虧虛,肢體失於溫煦,症見顫振乏力、氣短自汗。治宜益氣固本,方用參術湯(人參、白朮、黃耆等)。
- 心虛神擾:因心血不足,神不守舍,症見顫抖兼心悸、失眠。治宜養心安神,方用平補鎮心丹(酸棗仁、遠志、龍齒等)。
- 痰濁阻絡:因痰濕內蘊,經絡壅滯,症見顫振伴胸悶、苔膩。治宜化痰通絡,方用導痰湯(半夏、陳皮、茯苓等)加鉤藤、天麻。
- 與戰栗之別
《張氏醫通·諸風門》區分顫振與戰栗:「振乃陰氣爭勝,故為戰;栗則陽氣不複,故為顫。」戰栗多因寒氣客於肌表,陽氣被遏所致,屬外感寒證;而顫振多屬內傷,與肝風、氣血失調相關。此證常見於震顫麻痹(帕金森病)、老年性震顫等疾患。 - 古籍論述補充
《黃帝內經》提及「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說明顫振與肝風內動密切相關。後世醫家如李中梓進一步闡發,認為「顫振之病,多因肝腎不足,水不涵木」,強調補益肝腎為治本之法。此外,朱丹溪提出「痰熱生風」之說,主張清熱化痰以熄風,擴展痰濁致顫的治療思路。
(註:本文僅述中醫理論,具體辨證須由專業醫師指導。)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