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顫振」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顫振,是中醫學的名詞,指的是頭部搖動或四肢抖動的病症。這種症狀可能由陰血不足、筋脈失養、肝陽偏亢、陽盛化風,或者是氣虛、心虛、痰濁相挾等情況引起。輕微的症狀可能是偶爾手足顫振或頭部搖動,嚴重的症狀可能是手抖無法持物,腳顫無法行走,以及頭部不停地搖晃。

根據《證治準繩.雜病》所述,顫振症狀在壯年人很少見,主要出現在中年之後,尤其是老年人。這是因為老年人的陰血不足,體內的水分細微,無法抑制過度旺盛的火氣所致。治療這種病症應該以滋陰養血,平肝熄風為主,可以使用定振丸、摧肝丸等中藥方劑。對於氣虛的情況,可以使用參術湯;對於心虛的情況,可以使用平補鎮心丹;對於痰濁的情況,可以使用導痰湯加味。

根據《張氏醫通.諸風門》所述,顫振是由於寒氣侵入皮膚,陰氣過盛,陽氣不足所引起的。振乃陰氣戰勝陽氣,所以出現戰慄;慄則表示陽氣不復,所以出現顫抖。這種情況常見於震顫性麻痹、老年性震顫等疾病中。

顫振的症狀表現為頭部搖動或四肢抖動,手抖無法持物,腳顫無法行走,以及頭部不停地搖晃。

治療顫振的方法包括滋陰養血,平肝熄風,使用參術湯,平補鎮心丹,以及導痰湯加味。

預防顫振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過度勞累,注意飲食營養,適當進行運動鍛煉,戒菸限酒,並定期進行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