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顫振」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顫振,中醫名詞,是指頭搖或四肢抖動的病證。

《醫學綱目》卷六十一:「顫,搖也;振,動也。」多由陰血不足,筋脈失養,肝陽偏亢,陽盛化風,或氣虛、心虛、痰濁相挾所致。輕者時有手足顫振或頭搖;重者手抖不能持物,足顫不能行走,頭搖動不止。《證治準繩.雜病》:「顫振,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以後乃以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陰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治宜滋陰養血,平肝熄風為主,可用定振丸、摧肝丸。因氣虛者,用參術湯。因心虛者,用平補鎮心丹。因痰濁者,用導痰湯加味。

張氏醫通.諸風門》:「顫振,經雲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戰慄。深師雲:振乃陰氣爭勝,故為戰;慄則陽氣不復,故為顫。」本證常見於震顫性麻痹、老年性震顫等疾患。

顫振的症狀表現為:

  • 頭搖或四肢抖動
  • 手抖不能持物
  • 足顫不能行走
  • 頭搖動不止

顫振的治療方法:

  • 滋陰養血,平肝熄風
  • 參術湯
  • 平補鎮心丹
  • 導痰湯加味

顫振的預防方法: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 避免過度勞累
  • 注意飲食營養
  • 適當運動鍛鍊
  • 戒菸限酒
  • 定期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