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痹證

痹證,又稱「麻痹」,為中醫常見證候之一,指肢體或局部肌膚出現麻木不仁、不知痛癢之狀。此名首見於《太平聖惠方》卷二十,後世醫家多有闡發。《醫學正傳·麻木》描述其狀:「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癢,如繩扎縛初解之狀」,形象描繪了痹證的特徵。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痹證多因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失養所致,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1. 氣血虛弱:氣虛則推動無力,血虛則濡養不足,致使經絡空虛,肌膚失榮而麻木。《黃帝內經》云:「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即指此理。
  2. 風寒濕邪侵襲:外感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氣血滯澀,發為麻木。《諸病源候論》稱:「風濕之氣客於肌膚,血氣不行,則生不仁。」
  3. 痰瘀阻絡:痰濕或瘀血內停,阻滯經脈,氣血不得宣通,局部失養而致痹。
  4. 肝風內動:肝腎陰虛,肝陽化風,風痰流竄經絡,亦可引發肢體麻木。

辨證分型

痹證臨床常見以下證型:

  • 氣血兩虛證:麻木時作時止,勞累加重,伴面色萎黃、乏力,舌淡脈細。
  • 風寒濕痹證:麻木重著,遇寒加劇,或伴關節酸痛,舌苔白膩,脈濡緩。
  • 痰瘀阻絡證:麻木日久,固定不移,或見肌膚甲錯,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 肝風內動證:肢體麻木震顫,頭暈目眩,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治療原則

中醫治痹,首重辨證,以「通」為要,或補氣血,或祛風散寒,或化痰逐瘀,或熄風通絡。

  • 氣血虛者,宜補益氣血,方如黃芪桂枝五物湯。
  • 風寒濕盛者,宜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方如獨活寄生湯。
  • 痰瘀阻絡者,宜化痰通瘀,方如桃紅四物湯合二陳湯。
  • 肝風內動者,宜滋陰熄風,方如天麻鉤藤飲。

此外,針灸、推拿等外治法亦常配合使用,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痹證雖非重症,然遷延不愈,可能漸致痿廢,故需及早調治,以暢通經脈為先。歷代醫家對此證論述豐富,臨床尤重辨明虛實,標本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