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出紅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麻出紅腫
病證名,屬麻疹病程中之一種特殊表現,指麻疹透發後,疹點密布且紅腫異常之狀。此證多因外感時邪疫毒,內蘊肺胃,毒火壅遏於血分,不得透達,鬱而化熱,灼傷血絡,致使疹色艷紅、腫脹明顯。
病因病機
麻疹本為陽毒,其發疹過程需透邪外達。若患者素體陽盛,或感邪過重,毒火熾盛,則易使疹毒鬱滯肌表,氣血壅滯,表現為疹點紅腫隆起,甚則融合成片,觸之灼熱。此證反映「熱毒熾盛,血分受灼」之病機,與溫病學中「營血分證」相關聯。
臨床表現
- 疹象特徵:疹點密布,色深紅或紫紅,腫脹高突,或伴疹周皮膚焮紅。
- 全身症狀:高熱煩渴,咽喉腫痛,口唇乾裂,小便短赤,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洪數或滑數。
- 病程階段:多見於麻疹透發期(見形期),若未及時清解,恐熱毒內陷,誘發驚風、咳喘等變證。
治法方藥
治當清熱解毒、涼血透疹,以疏泄壅遏之毒火,導邪外透。
- 主方:以《溫病條辨》之銀翹散為基礎,去辛溫之芥穗、豆豉,防其助熱;加紫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 加減:
- 若疹色紫暗,加丹皮、赤芍以增強涼血化瘀之效。
- 熱毒熾盛者,可合黃連解毒湯,或加石膏、知母清氣分熱。
- 兼咽喉潰爛,加玄參、板藍根利咽解毒。
中醫理論延伸
此證與「血熱發斑」機理相通,均屬熱毒迫血外溢肌表。然麻疹為外感疫毒,需注重「透發」與「清解」並行,避免過用寒涼冰伏邪氣。清代《麻科活人全書》強調:「麻喜清涼,火毒盛者,非清不解」,故用藥需兼顧透邪與解毒,使疹毒得泄而紅腫自消。
備註
歷代醫家對麻疹紅腫之輕重,視為判斷預後之指標。若疹出即隱、色暗不鮮,多屬逆證;而紅腫過甚者,雖示毒火壅盛,但若能及時清解,反為邪有出路之象。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