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促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麻促脈

麻促脈為中醫「十怪脈」之一,其脈象特徵如麻子般細微紛亂,至為散亂無序。此脈主「衛枯營血獨澀」,乃氣血極度虧虛、陰陽失和之危重徵兆,多見於臟腑衰竭、元氣將脫之重症。

脈象特徵

麻促脈之形,細如麻線而急促,散亂不齊,似輕觸麻籽之狀,浮取細弱無力,沉取則澀滯難尋。其脈率或快或慢,然皆兼見節律紊亂,反映氣血運行嚴重受阻,經脈失養。

病機分析

  1. 衛氣枯竭:衛氣屬陽,主溫煦肌表、固護營陰。若衛氣衰敗,則肌表失溫,脈道不充,故脈來細微散亂。
  2. 營血獨澀:營血屬陰,主濡養臟腑。若營血枯涸,脈道澀滯,血行不暢,則脈現促結不續之象。
  3. 陰陽離決:此脈多見於陰陽氣血嚴重失衡之際,如久病耗損、暴病亡陽,或真陰耗竭,陽氣無所依附而外越,致脈氣渙散。

臨床意義

麻促脈屬「真臟脈」範疇,預後多凶,常見於:

  • 心氣衰竭:心陽暴脫,血脈失統,脈來急促而亂。
  • 肝腎陰竭:精血枯涸,虛風內動,脈見細急不寧。
  • 氣血脫失:如大失血、大汗亡陽後,脈道空虛而澀促。

古籍論述

《脈經》云:「脈來如麻,至數不清,此元氣散亂之兆。」《瀕湖脈學》亦指出:「麻促之脈,細而紛亂,衛枯營敗,陰陽將離。」皆強調此脈與氣血衰敗、陰陽離決之關聯。

麻促脈為中醫脈診中極危之候,其出現往往標誌著病情深重,需結合四診詳辨病機,以窺氣血陰陽之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