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毒內攻」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麻毒內攻
麻毒內攻為中醫兒科麻疹病證之一,屬麻疹逆證範疇。其病機核心在於麻毒(麻疹時邪)未能循常道透發於外,反因外感風寒或正氣不足,致邪毒內陷,攻襲臟腑。此證首載於明代《古今醫鑑》,書中明言:「麻疹既出,一日而又沒者,乃為風寒所衝,麻毒內攻。」揭示外邪阻遏、腠理閉塞為誘發關鍵。
病機與證候
麻疹本為陽毒,當從肌表透解。若初發期驟遇風寒,或護理失當,致腠理驟閉,疹點隱沒不顯,毒無外泄之機,轉向內攻。輕者邪擾心神,可見煩躁不安、譫語妄言;重者毒陷心包,則現神昏悶亂、壯熱不退,甚則抽搐痙厥,此為毒熱熾盛、內閉清竅之危候。
治法與方藥
治療首重「透邪外出」,佐以清解熱毒,分層論治:
- 主方:選用《攝生眾妙方》之荊防敗毒湯,以荊芥、防風辛溫開表,羌活、獨活祛風透邪,配合前胡、柴胡宣肺達邪,使內陷之毒復從肌表透發。
- 外治法:輔以胡荽酒擦拭周身。胡荽(芫荽)性辛溫,能暢達腠理;酒行藥勢,共助疹毒外透。尤適於疹點驟隱、膚燥無汗者。
- 重證急救:若見神昏譫語,急予安宮牛黃丸清心開竅,解毒豁痰。此方源自《溫病條辨》,以牛黃、麝香、犀角(今用水牛角濃縮粉)等涼血醒神,適用於熱毒內閉心包之險證。
鑑別要點
需與「麻疹順證」相區別:順證疹色紅活、依序透發(先頭面後軀幹),熱隨疹出而漸退;逆證則疹色紫暗、隱現驟退,並伴內熱熾盛之象。此外,麻毒內攻若兼見疹密紫黑、衄血發斑,當警惕毒瘀交結,需參酌清瘟敗毒飲等方加減化裁。
古籍佐證
清代《醫宗金鑑·痘疹心法要訣》進一步闡述:「麻疹見形貴透徹,宜毒外發勿內遏。」強調透發為治療綱領,並指出內攻之變多因「冒風早沒」或「誤用寒涼」,與《古今醫鑑》所述相呼應,深化對本證的認識。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