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麻風(癘風)

麻風,又稱癘風,是一種慢性傳染性皮膚病,其病因是由於麻風桿菌感染人體後,在皮膚、黏膜、神經系統等處引起損害。麻風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皮膚麻木、脫屑、結節、潰瘍等。麻風在古代被稱為「癘」,被認為是一種極為可怕的疾病。

根據《黃帝內經》和《外科摘要》的記載,古人認為麻風是由於陰氣過盛、陽氣不足所致,皮膚受風邪侵襲也可導致麻風。

在古代,對於麻風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患者往往會被隔離,甚至被活活燒死。直到19世紀,麻風桿菌才被發現,並在20世紀初發現了有效的治療方法。目前,雖然麻風已經可以被治癒,但由於治療不及時,仍有少數患者留下後遺症。

麻風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主要使用抗麻風桿菌藥物,如癘菌素、利福平等。手術治療則針對麻風引起的皮膚損害進行切除。

預防麻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避免接觸麻風患者;2. 保持個人衛生,勤洗手、勤換衣;3. 加強營養,提高免疫力;4. 接種麻風疫苗。

麻風疫苗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預防麻風的疫苗。我國已經將麻風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建議在兒童出生後的6個月、12個月和18個月時分別接種1劑麻風疫苗,可以有效預防麻風的發生。

麻風是一種可怕的疾病,但只要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是可以治癒的。因此,如果發現自己有麻風的症狀,一定要儘早到醫院就診,同時也要注意預防措施以避免感染麻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