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麻風(中醫名詞詳解)

病名:麻風,又稱「癘風」、「大風」,屬中醫外科範疇,為一種慢性傳染性皮膚病症。首見於明代《外科摘要》卷二,歸類於「風毒癘瘍」類疾病,其病因病機與外感風邪、濕毒內蘊、氣血失和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麻風多因正氣虛弱,復感「癘氣」(風濕穢毒之邪),邪毒滯留經絡,內犯臟腑,外發肌表。其病位主要在肺、脾、肝三經,因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脈,風毒久羈則導致氣血凝滯,經脈壅塞,甚則腐蝕筋骨。

臨床表現

  1. 初期:皮膚出現麻木斑塊,色澤或紅或白,局部感覺減退,伴有輕微癢痛,屬「風邪襲表」。
  2. 中期:斑塊擴大,表面乾燥脫屑,或潰爛流膿,肢體筋脈拘攣,屬「濕毒蘊結」。
  3. 後期:眉髮脫落,鼻塌唇翻,指節畸形,甚則「皮死麻木不仁,肉死刀割不痛」,屬「氣血敗壞,筋骨蝕傷」。

證型分類

  • 風毒型:以皮膚麻木、遊走性紅斑為主,舌淡苔白,脈浮緩。
  • 濕毒型:見潰瘍流滋、肢體腫脹,舌苔厚膩,脈濡滑。
  • 虛損型:久病氣血兩虧,形瘦肢萎,舌淡無華,脈細弱。

古籍論述
《黃帝內經》提及「癘風者,營氣熱胕,其氣不清」,強調熱毒內蘊致病;《醫宗金鑒》則載「癘風皆因風濕浸淫血脈」,主張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為治則。

附註
麻風與現代醫學「漢生病」相對應,然中醫理論側重從風、濕、毒、虛等角度辨證,治療上亦以內服湯藥(如苦參丸、換肌散)配合外治法(如藥浴、針灸)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