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風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麻風瘡
病證名,首載於《麻疹集成》,為小兒麻疹收沒後所發之皮膚瘡瘍。其症見遍身生瘡,瘙癢劇烈,伴心煩不安等表現。此病多因麻疹餘毒未清,復感風邪,風毒相搏,鬱於肌表而成。
病因病機
麻疹為溫熱疫毒之邪,若透發不徹,或調護失當,餘毒滯留營血,未能盡解。此時若外感風邪,風性善行數變,與內蘊之熱毒相合,熏蒸肌膚,則發為瘡癢。風勝則癢,熱勝則瘡赤腫,風熱擾心則心煩不寧。
辨證要點
- 皮疹特徵:瘡疹散佈全身,色紅或暗,搔破後或有滲液,或結痂。
- 兼症:瘙癢難忍,夜間尤甚,或伴低熱、口乾、小便短赤。
- 舌脈:舌質偏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浮數或弦數。
治法
以疏風清熱、解毒透邪為主,兼顧涼血和營。
方藥
-
消風散(《外科正宗》):
- 組成: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蒼朮、苦參、石膏、知母、當歸、生地黃、胡麻仁、甘草。
- 方義:荊芥、防風疏風透表;牛蒡子、蟬蛻清熱利咽;苦參、蒼朮燥濕止癢;石膏、知母清氣分熱;當歸、生地涼血和營。
-
大連翹飲加減(《醫宗金鑒》):
- 基礎方:連翹、防風、瞿麥、滑石、車前子、牛蒡子、黃芩、荊芥、梔子、木通、當歸、赤芍、柴胡、甘草。
- 加減:若熱毒熾盛,加金銀花、蒲公英;血熱甚者,加牡丹皮、紫草;瘙癢劇者,加白鮮皮、地膚子。
外治輔助
可配合外用藥緩解症狀,如:
- 三黃洗劑(黃連、黃芩、黃柏煎湯外洗),清熱燥濕。
- 青黛散(青黛、滑石、甘草研末調敷),涼血解毒。
古籍參考
《麻疹集成》強調麻疹後調護不當易生變證,風邪引動餘毒為麻風瘡之關鍵;《醫宗金鑒》則指出,此證需分風熱輕重,用藥當權衡疏風與涼血之力。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