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根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麻根瘡

麻根瘡為中醫外科病名,特指生於足跟部位之瘡瘍,其特徵為患處赤爛,內有細絲狀肉縷,形似麻根,故而得名。此病首載於明代申斗垣所著《外科啓玄》卷七:「此瘡多生於足後根下,赤爛內有肉絲,縷縷如麻根相似,故名之。」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麻根瘡之發病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

  1. 腎虛不足:足跟屬少陰腎經所過之處,腎主骨生髓,若腎氣虧虛,精血不充,則局部失養,易生瘡瘍。
  2. 氣血兩虛:氣血不足則肌膚失於濡養,衛外不固,邪毒乘虛侵襲,鬱久化熱,腐肉成瘡。
  3. 濕熱下注:若脾虛濕盛,濕熱下注足跟,蘊結肌膚,亦可導致局部赤爛生瘡。

臨床表現

麻根瘡主要表現為足跟部生瘡,患處皮膚赤紅潰爛,瘡面可見細絲狀肉縷突起,狀如麻根,觸之疼痛,或伴滲液。病程纏綿,難癒易復發。

辨證論治

根據中醫辨證,麻根瘡可分為以下證型:

  1. 氣血兩虛證

    • 主證:瘡面色淡,肉芽不生,久不收口,伴面色萎黃,乏力氣短。
    • 治法:補氣養血,托毒生肌。
    • 方藥:十全大補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耆、肉桂)加減。
  2. 腎氣不足證

    • 主證:瘡面晦暗,根腳散漫,伴腰膝酸軟,畏寒肢冷。
    • 治法:補益腎氣,溫陽生肌。
    • 方藥:腎氣丸(熟地、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丹皮、桂枝、附子)加減。
  3. 濕熱蘊結證

    • 主證:瘡面赤腫,滲液黏稠,疼痛明顯,舌紅苔黃膩。
    •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消瘡。
    • 方藥:四妙丸(蒼朮、黃柏、牛膝、薏苡仁)合五味消毒飲(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加減。

外治法

  1. 輕乳生肌散:外搽患處,具有祛腐生肌之效。
  2. 結扎療法:以絲線纏繞瘡面突起之肉縷,使其壞死脫落。
  3. 熏洗法:可用苦參、黃柏、白鮮皮等煎湯熏洗,清熱燥濕。

類似疾病

麻根瘡與現代醫學所稱之絲狀疣慢性潰瘍有相似之處,然中醫辨治仍以整體調理為主,兼顧局部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