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後牙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麻後牙疳

麻後牙疳為中醫病證名,指麻疹後期出現牙齦腐爛之症,多見於營養狀態不良之嬰幼兒。此症因麻疹餘毒未清,熱毒內蘊,上攻陽明經絡所致。陽明經絡循行於齒齦,熱毒熾盛,灼傷血肉,故見牙齦潰爛、腐臭,甚則出血流膿,患兒常伴口臭、煩躁、便秘等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麻疹屬溫熱病範疇,若治療不當或患兒正氣不足,餘毒未能透發,則內伏於胃腸。胃屬陽明,主肌肉,其經脈絡於齒齦。熱毒鬱而化火,上炎於口,腐蝕牙齦,遂成牙疳。此外,患兒若素體陰虛,或病後津液耗傷,陰虛火旺,亦易使熱毒纏綿難解,加重病情。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清熱涼血、解毒消疳為主。

  1. 內治

    • 《麻證新書》主張以犀角地黃湯(犀角、生地黃、赤芍、牡丹皮)為基礎,加火麻仁、滑石,以瀉大腸之火,使熱毒從下而解。
    • 若熱毒熾盛,可加黃連、石膏以清胃火;陰傷明顯者,酌加玄參、麥冬以養陰生津。
    • 若兼見氣虛,可佐以太子參、白朮,扶正祛邪。
  2. 外治

    • 錫類散(含牛黃、冰片、青黛等)外敷,清熱解毒、祛腐生肌。
    • 硼砂、冰片、硝石研末敷患處,可消炎止痛。
    • 民間亦有用栗樹根煅存性(燒炭存性),研末調塗,以收斂瘡面。

辨證要點
臨床需辨明虛實:

  • 實證:牙齦紅腫潰爛,滲血溢膿,口臭便秘,舌紅苔黃,脈數有力,治宜清瀉為主。
  • 虛證:潰面淡白,久不收口,體瘦神疲,舌淡少苔,脈細弱,需兼顧益氣養陰。

此症若遷延不治,恐致齒落頰穿,故早期清解熱毒為關鍵。歷代醫家強調「治疳先治胃」,蓋因陽明熱清,則上炎之勢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