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後有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麻後有痰
「麻後有痰」為中醫兒科麻疹後期常見證候,指麻疹透發後,患兒出現痰涎壅盛或咳吐痰涎之症狀。此證多因麻疹邪毒未盡,餘熱蘊肺,或肺胃陰傷,津液凝而為痰所致。《麻證全書》記載:「吐痰之證有二:有吐出而白者;有吐出而成塊者,皆肺胃之火欠清而作也。」
病因病機
麻疹為陽熱之邪,易耗傷肺胃津液。若透發不徹,或調護失宜,餘熱內蘊,灼津成痰;或病後正氣未復,脾虛失運,水濕停聚,上泛為痰。痰色白者多屬肺胃餘熱未清,痰稠成塊者則為熱邪煉液,痰熱互結之象。
辨證要點
-
痰色與質地
- 白痰:多屬肺胃餘熱未清,痰濕未化,症見痰白黏或稀薄。
- 痰稠成塊:為熱邪煉液,痰熱膠結,症見痰黃稠或結塊,伴口乾咽燥。
-
兼症
- 肺熱未清者,可見咳嗽氣促、舌紅苔薄黃。
- 胃陰不足者,或見口乾欲飲、大便乾結。
治法與方藥
《麻證全書》強調「清肺消痰降火為急」,並指出「清痰切勿用半夏、南星等燥藥」,以免助熱傷陰。臨床常用以下思路:
-
清肺化痰
- 以「杏仁清肺湯」為基礎方,去甘緩之甘草、升提之桔梗,加黃芩以增強清肺熱之力。
- 痰熱明顯者,可酌加天花粉、浙貝母清熱化痰;痰黏難咯者,加瓜蔞皮、竹茹潤燥化痰。
-
養陰潤燥
- 若陰傷明顯,可加麥冬、沙參滋養肺胃之陰。
- 痰中帶黏絲者,宜用陳皮理氣化痰,配伍枇杷葉降肺止咳。
藥物選用特點
- 天花粉:甘寒潤燥,清熱生津,宜於痰熱傷陰之證。
- 浙貝母:苦寒清泄,長於化痰散結,適用於痰稠成塊者。
- 陳皮:理氣化痰,性溫而不燥,可防寒涼藥礙胃。
此證治療重在清餘熱、化痰濁,同時顧護陰液,避免辛溫燥烈之品,以順應麻疹後期「熱退陰傷」之病機特點。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