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麻癩

麻癩,又稱「癘風」、「大風」,為中醫古籍所載之慢性皮膚傳染病,屬外科風病範疇。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卷二》,其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治法於歷代醫籍中多有闡發。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麻癩之發,主因正氣虛損,外感風濕邪毒,或內積胃腑熱毒,久滯經絡,蘊結肌膚所致。《外科正宗》指出:「癘風乃陽明濕熱沸騰,外受風邪,纏綿血脈。」邪毒深伏,侵蝕營衛,導致氣血壅滯,經脈閉阻,故見皮膚潰爛、麻木不仁之症。

臨床表現

初起多見皮膚斑疹、丘疹或結節,狀如疥癬,色赤或暗,搔癢劇烈,抓破後流黃水,久而不愈。隨病情進展,邪毒深入,可致手足頑痹,痛覺減退,甚則肌肉萎縮、筋骨變形。《醫宗金鑒》描述其特徵為「皮膚潰爛,眉落眼斜,鼻塌唇翻」,與現代醫學之「結核型麻風」相似。

治法與方藥

歷代醫家治療麻癩,注重內外兼治,以祛風解毒、活血通絡為主。

  1. 內治方藥
    • 祛風解毒:常用方如換肌散(《醫宗金鑒》),以烏梢蛇、白花蛇等搜風透毒;
    • 清熱化濕:若濕熱偏盛,可選苦參丸(《外科正宗》),配伍黃柏、蒼朮等;
    • 活血通絡:久病入絡者,用大風子膏(《證治準繩》),佐以當歸、川芎等活血之品。
  2. 外治法
    • 潰爛處可外敷硫黃膏輕粉散以殺蟲止癢;
    • 針灸取穴以足三里、血海等調和氣血,輔助通絡。

古籍考證

《黃帝內經》已有「癘風」相關記載,《素問·風論》云:「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後世如《瘍醫大全》進一步區分麻癩類型,強調「虛實辨治」。

麻癩一病,反映了中醫對慢性皮膚疾患的整體觀與辨證思維,其治療結合祛邪扶正,體現了傳統醫學對頑疾的獨特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