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顫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顫法

顫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屬振動類手法,記載於《外傷中醫按摩療法》等典籍,與「振顫法」同源。其操作以醫者手掌或指端緊貼患者體表,透過前臂與手部肌肉協調收縮,產生高頻率、小幅度的震顫動作,使力道深透至經絡腧穴或病竈部位。

技術要點

  1. 發力原理:以腕關節為支點,結合肘部微屈,透過前臂屈肌群與伸肌群交替緊張,形成持續性顫動。力道需均勻柔和,頻率約每分鐘600至800次,避免粗暴按壓。
  2. 操作形式
    • 掌顫法:全掌貼附於治療部位(如腰背、腹部),適用於寬大肌群或臟腑調理。
    • 指顫法:以拇指或中指指腹施術,多用於頭面、四肢穴位(如百會、合谷),強調精準刺激。
  3. 作用層次:顫動可帶動皮下組織與深層肌肉產生共振,促進氣血運行,兼具「調氣」與「鬆筋」之效。

中醫理論基礎

顫法契合「經絡學說」與「氣血理論」,其震盪特性可疏通經絡滯氣,尤擅調理:

  • 氣機不暢:如胸悶脘痞,顫法施於膻中、中脘等穴,能寬胸理氣。
  • 筋脈拘急:針對肌肉痙攣或風濕痹痛,透過顫動鬆解局部攣結。
  • 臟腑功能失調:輕顫腹部可調和脾胃,輔助改善運化失常。

臨床應用

古籍載其「振而導之,通其壅塞」,現代中醫推拿中,顫法常與揉法、摩法結合,用於:

  • 傷科:緩解軟組織損傷後氣血瘀滯。
  • 內科:輔助調理功能性消化不良、腸胃蠕動不足。
  • 兒科:小兒推拿中,指顫法輕施於特定穴位(如板門穴),可調和脾胃氣機。

此手法強調「以意領氣,以氣帶力」,操作時需醫者心神專注,使震顫綿延不絕,方達「力透而形不滯」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