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瘧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瘧積
瘧積,又稱瘧母,為中醫病名,屬積聚症瘕範疇。其成因多由瘧疾久延未癒,或治療不當,邪氣未盡,伏藏於脅腹之間,與氣血搏結,漸成有形之塊,按之堅硬疼痛。此病與現代醫學所稱之瘧疾後脾腫大或慢性瘧疾引起的臟器病變有相似之處,然中醫更強調其病機與氣血瘀滯、痰濕凝結之關係。
病因病機
瘧積之形成,首因瘧邪侵襲人體,正氣不足,未能即時驅邪外出。瘧邪反覆發作,或經汗、吐、下等法治療後,榮衛受損,氣血虧虛,邪氣乘虛內伏,鬱於脅腹。日久則氣滯血瘀,痰濕凝聚,結為症癖,形成堅硬腫塊,即為瘧母。其病位多在肝脾兩經,因肝主疏泄,脾主運化,二者失調則氣血瘀滯,痰濕內停,積聚成塊。
臨床表現
瘧積患者常見脅下或腹部有硬塊,按之堅實,固定不移,伴隨脹痛或刺痛。此外,或見形體消瘦、面色晦暗、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等氣血虧虛之象。若兼痰濕內阻,則可見舌苔厚膩、脈象弦滑;若瘀血明顯,則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象沉澀。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瘧積,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祛痰除濕為主,兼顧調理氣血。常用藥物如:
- 常山:截瘧化痰,專治瘧邪伏留。
- 鱉甲:滋陰軟堅,散結消癥,為治瘧母要藥。
- 三稜、蓬莪朮:破血行氣,消積止痛,擅治氣血瘀滯之症瘕。
- 草果:燥濕除痰,溫中截瘧,適用於痰濕內阻之證。
代表方劑
- 十將軍丸:結合攻積與調氣之效,適用於瘧積初起,氣滯血瘀明顯者。
- 鱉甲丸:以鱉甲為主藥,配以活血化瘀之品,長於軟堅消癥。
- 消癖丸:側重化痰散結,適用於痰濕與瘀血互結之證。
瘧積之治療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輕重辨證施治,若久病正虛,則需攻補兼施,避免過用克伐之品損傷正氣。此病與「瘧母」密切相關,臨床可互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