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疹失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麻疹失音

病證名,指麻疹病程中出現聲音嘶啞或失語的症狀,屬中醫喉科與麻疹併發症範疇。其病機主要與熱毒壅盛、肺竅閉阻,或疹後陰津耗傷、肺失濡潤相關,臨床須辨明病期與證型,分而治之。

病因病機

  1. 熱毒閉竅:麻疹為溫熱疫毒外襲,若熱毒熾盛,上攻咽喉,灼傷肺絡,致氣機壅塞、聲門不利,則見聲啞。此證多見於麻疹透發不暢或邪毒內陷階段,常伴高熱、咽喉腫痛、疹色紫暗等熱毒熾盛之象。
  2. 肺津虧耗:麻疹後期,邪熱雖退,然熱邪久灼肺陰,津液虧損,喉失濡養,聲門乾澀,故見聲音嘶啞。此證多見疹退後,伴見口乾咽燥、舌紅少苔等陰虛之候。

辨證論治

1. 熱毒壅盛證

  • 主症:麻疹透發不暢,聲音嘶啞驟起,咽喉紅腫疼痛,甚則呼吸不暢,伴高熱煩渴、疹色深紅或紫暗。
  • 治法:清熱解毒,利咽開音。
  • 方藥
    • 選用清喉飲加減,或合麻杏石甘湯以宣肺泄熱。
    • 常用藥:玄參、牛蒡子、射乾、薄荷、桔梗、蟬蛻、連翹、黃芩等,重在清解熱毒、疏利咽喉。

2. 肺陰虧虛證

  • 主症:麻疹漸退後聲音嘶啞,咽喉乾癢微痛,口燥咽乾,或乾咳無痰,舌紅少津。
  • 治法:滋養肺陰,潤喉開音。
  • 方藥
    • 沙參麥冬湯加減,或配合養陰清肺湯
    • 常用藥:麥冬、生地、沙參、杏仁、胖大海、兒茶、玉竹等,佐以桔梗、薄荷輕宣肺氣。

外治與輔助療法

  • 針刺:可取廉泉、天突、列缺等穴,以通絡開音。
  • 含漱:以金銀花露甘草湯漱口,清熱潤喉。

古籍參考

《醫宗金鑑·痘疹心法要訣》提及:「麻疹聲啞,多因毒火壅肺」,強調清熱透邪為要;《張氏醫通》則指出:「疹後失音,津枯肺燥」,主張甘涼濡潤之法。

此證須緊扣麻疹病機演變,早期重在解毒透邪,後期側重養陰生津,用藥忌過用苦寒,以免冰伏邪氣或更傷陰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