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疹譫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麻疹譫妄

麻疹譫妄為中醫病證名,指麻疹病程中出現神志不清、言語錯亂等譫妄症狀。此證多因麻疹邪毒熾盛,內擾心神所致。《醫宗金鑒·痘疹心法要訣》載:「譫妄一證,乃毒太盛,熱昏心神而然也。」強調其病機為熱毒壅盛,上攻心包,導致神明被擾。

病因病機

麻疹本屬溫病範疇,初期多見肺衛表證,若邪毒未能及時透發,或患者正氣不足,則毒邪內陷,化熱化火,燔灼營血。熱毒熾盛時,可上蒙清竅,擾亂心神,輕則煩躁不安,重則譫妄狂躁,甚或昏迷。此證常見於麻疹逆證,多因誤治、失治,或體質虛弱,正不勝邪所致。

辨證分型與治法

  1. 疹未出而譫妄
    此為熱毒鬱閉於內,未得透發,邪熱壅盛,燔灼氣分,內擾心神。症見高熱不退、面赤氣粗、煩渴引飲、疹點隱伏不顯,兼見神昏譫語。治宜清泄火毒、透邪外達,方選三黃石膏湯(黃芩、黃連、黃柏、石膏、梔子、麻黃、淡豆豉)。此方以三黃清熱解毒,石膏清氣分大熱,麻黃、豆豉助疹透發,共奏解毒透邪之效。
  2. 疹已出而譫妄
    此為疹雖外透,但餘毒未清,熱毒深入營血,擾亂心神。症見疹色紫暗、稠密成片、高熱不退、譫妄躁擾,或見衄血、發斑。治宜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方選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此方苦寒直折,清瀉三焦火毒,適用於熱毒熾盛之證。若兼營血分證候,可合犀角地黃湯以涼血散瘀。

相關理論延伸

中醫認為,麻疹譫妄與溫病「逆傳心包」機制類似,均屬熱邪內陷、閉阻心神的危重證候。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提出「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強調此類證候需注重透邪外達,避免涼遏冰伏。此外,《傷寒論》中陽明腑實證之譫妄,與麻疹譫妄雖病機不同(一為燥屎內結,一為熱毒壅盛),然皆以「熱擾神明」為共同病機,臨床需細辨之。

古籍參考

除《醫宗金鑒》外,《痘疹定論》亦提及:「麻疹邪毒,若鬱而不發,反攻於內,則令神昏譫妄。」清代《幼科鐵鏡》則強調:「疹毒歸心,必見昏譫」,進一步指出小兒麻疹若熱毒歸心,易見神志病變,需急清心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