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產子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產子痢

定義
產子痢為中醫婦科病名,指產後出現痢疾或泄瀉之證。其病因可分為兩類:一為產後體虛,外感風寒邪氣侵襲大腸所致;二為產後惡露不暢,敗血滯留,滲入大腸而引發泄痢。此病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三,後世醫家如施雯於《盤珠集胎產證治》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辨治。

病因病機

  1. 外感風冷
    產後氣血虧虛,元氣未復,若過早下床勞作或調護不當,風冷之邪乘虛侵入大腸。大腸主傳導,虛則運化失職,水穀不化而為泄瀉,甚則氣滯血瘀,化熱成痢,表現為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赤白。
  2. 敗血滯腸
    產後惡露排出不暢,瘀血內停,循經下注大腸。血瘀化熱,與腸中濕濁相搏,腐蝕腸絡,故見下痢膿血、腹中刺痛。此類證候屬「瘀血痢」,與一般外感痢疾有別,需從血分論治。

證候特點

  • 風冷型:泄瀉清稀,腸鳴腹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
  • 敗血型:下痢紫暗膿血,腹痛拒按,惡露量少色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治法與方藥

  1. 風冷型

    • 治法:溫中散寒,健脾止瀉。
    • 方藥:可選用《和劑局方》參苓白朮散加減,或《傷寒論》理中湯佐以木香、砂仁調氣。若兼表寒,可合藿香正氣散
  2. 敗血型

    • 治法:活血化瘀,清腸止痢。
    • 方藥:以《醫林改錯》生化湯為基礎,加桃仁、紅花化瘀;若熱象明顯,可配芍藥湯清熱化濕。瘀去則痢自止,所謂「通因通用」之法。

古籍參考

  • 《諸病源候論》指出:「產後虛損,冷熱不調,腸虛則泄,變為痢也。」
  • 《盤珠集胎產證治》強調:「惡露不下,敗血攻腸,痢下紫黑,當以化瘀為先。」

鑒別要點
需與一般外感痢疾(如濕熱痢、寒濕痢)及產後單純泄瀉區分。產子痢必與產後生理狀態相關,治療時需顧護氣血,不可過用攻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