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疹作痢」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麻疹作痢
病證名,又稱夾疹痢,為麻疹病程中兼見下痢之證候。《麻疹集成》有云:「麻疹作痢,毒在腸胃,在初熱未出時見之,宜疏托為君,佐以行滯;若因食積加以消食行滯;正沒、沒後見之,宜解毒、涼血、行氣。」此證多因麻疹熱毒未解,內陷腸胃,或兼夾食滯,導致氣血失和,腸絡受損,發為痢疾。
病因病機
麻疹本為外感時邪疫毒,由肺衛而入,若正氣不足,或調治失宜,熱毒不得透發,內陷陽明,下迫大腸,則見腹痛下痢。其痢或赤或白,或赤白相兼,皆因熱毒灼傷腸絡,氣血壅滯所致。初熱未出時見痢,多因表邪未解,熱毒內蘊;若正沒(麻疹透發期)或沒後(麻疹收沒期)見痢,則屬餘毒未清,熱毒深入血分。
辨證論治
-
初熱未出時作痢
- 病機:麻疹初起,表邪未透,熱毒內迫腸胃,兼夾食滯。
- 治法:以疏托透疹為主,佐以行氣導滯。
- 方藥:可選用升麻葛根湯加減,佐以木香、檳榔等行氣之品;若食積明顯,可加山楂、神麴以消食化滯。
-
正沒或沒後作痢
- 病機:麻疹透發不暢,餘毒未清,熱毒入血,下迫大腸。
-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行氣。
- 方藥:主用清熱導滯湯(黃連、黃芩、白芍、木香、當歸、檳榔等),以清熱解毒、調氣和血。若熱毒熾盛,可加生地、丹皮以涼血活血。
治療禁忌
此證屬熱毒為患,切不可妄用收澀之品(如罌粟殼、訶子等),以免閉門留寇,使熱毒內壅,加重病情。
與他證鑑別
- 普通痢疾:多因濕熱或寒濕所致,無麻疹病史,治法以清熱化濕或溫中散寒為主。
- 麻疹兼泄瀉:泄瀉多為便溏,無裡急後重及膿血,病機偏於脾虛濕盛,與麻疹作痢之熱毒下迫有別。
此證關鍵在於透邪解毒,使麻疹毒邪外達,則痢疾自止。臨證須辨明病期,隨證施治,方能奏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