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證口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麻證口渴

麻證口渴為中醫病證名,指麻疹發熱過程中伴隨明顯口渴症狀。麻疹本屬外感熱病,其病機多與「火邪內熾」相關,尤以心火亢盛、肺胃津傷為關鍵。《麻證新書》指出:「麻證原是火邪,心火內亢,肺焦胃枯,津液乾涸。」由於熱邪燔灼,耗傷陰津,故發熱時多見口渴,然不可恣飲冷水,恐傷脾胃陽氣,反致邪熱內陷。傳統多以綠豆、芝麻或陳炒米煎湯代飲,取其清熱生津之效,兼顧護胃之功。

病因病機

麻疹之邪多從口鼻而入,先犯肺衛,繼而內傳陽明。若熱邪壅盛,上灼心肺,下劫胃津,則見口渴。其病機可分三類:

  1. 初熱期:邪在肺衛,若兼溫熱之邪,熱重津傷,可見口渴,伴發熱、咳嗽、目赤等症。
  2. 見疹期:疹毒外透,胃熱熾盛,津液被灼,故煩渴加劇,疹色鮮紅或紫暗。
  3. 收沒期:疹毒雖退,然餘熱未清,胃陰枯涸,津液難復,致口渴纏綿不癒。

辨證論治

  1. 初熱期口渴

    • 證候:麻疹初起,發熱惡風,口渴咽乾,舌邊尖紅,苔薄黃。
    • 治法:涼透解毒,佐以生津。
    • 方藥:銀翹散加天花粉。銀花、連翹清熱透表;薄荷、牛蒡疏風利咽;天花粉生津止渴。若熱甚,可加石膏、知母以清氣分熱。
  2. 見疹期煩渴

    • 證候:疹出密集,色紅灼熱,口渴引飲,煩躁不寧,舌紅苔黃燥。
    • 治法:清胃透疹,保津解毒。
    • 方藥:白虎加人參湯加竹葉、銀花、連翹。石膏、知母清瀉胃火;人參益氣生津;竹葉導熱下行;銀翹解毒透疹。若疹色紫暗,可加丹皮、赤芍涼血活血。
  3. 收沒期口渴不止

    • 證候:疹退熱減,口乾舌燥,渴喜冷飲,舌紅少苔或剝苔。
    • 治法:甘淡養陰,潤燥生津。
    • 方藥:增液湯(玄參、麥冬、生地)為主。若陰虛甚者,可加沙參、玉竹、石斛;若兼氣虛,酌加太子參、山藥益氣培元。

附論

麻疹口渴與一般外感口渴有別,其根本在於「疹毒化熱,津液耗傷」。治療上需注重「透疹」與「護津」並行,避免過用苦寒而冰伏邪氣,或過投滋膩而礙胃滯邪。歷代醫家強調「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故用藥當以輕清透達、甘寒潤澤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