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證衄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麻證衄血
麻證衄血,乃中醫病證名,指麻疹病程中伴隨口鼻出血之症。此證多因肺胃熱毒熾盛,迫血妄行,上衝鼻竅所致。中醫理論認為,麻疹初起時見衄血,屬邪毒外透之象,為順證,故不必急於止血,反可藉此宣洩熱毒。然若失血過多,恐傷陰耗陽,甚則導致氣隨血脫,故需適時調治。
病因病機
麻證衄血之成因,主要責之於肺胃熱毒壅盛。麻疹為外感時邪所致,邪毒內蘊,化熱化火,若肺胃熱熾,血分受灼,則血熱妄行,上溢鼻竅而為衄血。此外,若患者素體陰虛,或熱毒過盛,耗傷津液,亦可加重衄血之勢。
辨證論治
- 初潮衄血
麻疹初起,熱毒正盛,衄血為邪毒外透之徵,治宜清熱涼血、解毒透邪。方選《犀角地黃湯》加白茅根,以犀角(現多以水牛角代)清心涼血,生地黃滋陰涼血,赤芍、牡丹皮活血散瘀,白茅根則專入肺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此方既能瀉火解毒,又可潤肺護陰,使熱毒得泄而衄血自止。 - 麻疹已出而衄血
若麻疹已透發而衄血不止,須防熱毒內陷,耗傷陰血。此時宜降火清肺、養陰生津,方用《清營湯》加貝母、麥冬。清營湯以犀角、玄參、生地等清營涼血,黃連、竹葉清心瀉火,加貝母潤肺化痰,麥冬滋陰潤燥,共奏清熱養陰、寧絡止血之效。
相關理論延伸
中醫認為,衄血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靈樞·百病始生》云:「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指出衄血多因陽熱亢盛,損傷絡脈所致。而麻疹屬溫病範疇,其衄血機理與溫病「熱入血分」相關,故治療上注重清熱涼血、透邪外達,同時顧護陰液,以防熱毒深陷,變生他證。
以上內容結合古籍論述與中醫理論,闡明麻證衄血之病因、病機及治法,以供參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