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麻子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麻子丁
麻子丁為中醫外科病名,屬「十三丁」之一,首見於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其特徵為患處形如黍米,色澤稍黑,四周微赤,且多伴隨瘙癢感。此症因風熱邪毒鬱結肌膚,或氣血凝滯,化火成毒所致,屬疔瘡範疇。
臨床表現
患處初起如粟粒狀,頂端微凸,色呈暗黑,周圍略顯紅暈,觸之堅硬,常伴瘙癢或輕微疼痛。若毒邪熾盛,可漸腫脹化膿,甚則向深部或周邊蔓延。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麻子丁多因外感風熱之邪,客於肌腠,與內在氣血相搏,鬱而化火,凝滯經絡;或飲食不節,脾胃積熱,毒蘊肌膚而成。其病位在皮肉,與心、脾二經關係密切,蓋「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而脾主肌肉,濕熱內蘊易發為瘡癤。
治法與方藥
-
內治
- 清熱解毒:常用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加減,以黃芩、黃連、梔子、金銀花、蒲公英等清泄火毒。
- 涼血散瘀:若見紅暈明顯,可佐以赤芍、丹皮、生地等涼血活血之品。
- 疏風透邪:瘙癢甚者,加防風、白鮮皮、蟬蛻以祛風止癢。
-
外治
- 初起未潰:可外敷如意金黃散或紫金錠,以清熱消腫。
- 膿成欲潰:以刀針淺刺排膿,繼用九一丹提膿祛腐。
- 潰後收口:以生肌玉紅膏外塗,促進瘡面癒合。
古籍考據
《千金要方》載其「肉上起頭,大如黍米」,後世醫家如《外科正宗》進一步闡述其「黑硬癢痛」之特徵,並強調「疔瘡以速治為要」,以防毒邪走散。此症雖屬輕疔,然不可輕忽,需辨其寒熱虛實,對證施治。
麻子丁與其他疔瘡(如紅絲丁、火焰丁)之別,在於其色黑癢甚,病勢較緩,然治療仍當以清解透毒為先,兼顧調和營衛,以防變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