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馬俶>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馬俶(1634-1714年)生平與醫學貢獻

生平簡介

馬俶,字符化,號臥龍老人,清代著名醫家,生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卒於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享年八十歲。其籍貫為吳郡(今江蘇蘇州),乃江南醫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馬氏出身醫學世家,自幼習醫,後拜名家沈朗仲、李中梓為師,同時私淑喻嘉言之學說,融會多家之長,終成一代宗師。

師承與學術淵源

馬俶之醫學根基深厚,其師承脈絡清晰:

  • 沈朗仲:馬氏主要授業恩師,沈氏精於脈診與病機分析,所著《病機匯論》成為馬俶醫學思想重要來源
  • 李中梓:明代著名醫家,著有《醫宗必讀》,馬俶得其溫補學派之精髓
  • 喻嘉言:雖未直接授業,但馬俶私淑其學,尤其吸收喻氏《醫門法律》中重視醫德與辨證之思想

醫學著作與貢獻

馬俶參與編纂與個人著作頗豐,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病機匯論》參注校閱

馬俶與其弟子尤怡共同為其師沈朗仲之《病機匯論》進行參注校閱工作,此書乃集各家病機理論之大成,馬氏在註解過程中:

  • 補充臨床驗案以佐證理論
  • 修正部分病機闡釋
  • 增入脈診心得
  • 強化臟腑辨證體系

《印機草》(又名《馬氏醫案》)

此為馬俶附於《病機匯論》後之個人醫案集,特色包括:

  • 記載疑難雜症治驗近百則
  • 每案詳述脈象、舌診與辨證思路
  • 處方用藥體現"輕清靈動"之吳門醫派特色
  • 包含獨特之"病機推演法",從症狀反推病理機制

學術特色與臨床成就

馬俶之醫學思想融合各家之長,形成獨特風格:

診斷學特點

  1. 脈診精微:發展"三部分候法",將寸關尺各分三層以候不同臟腑
  2. 舌診辨證:早期系統觀察舌質與舌苔變化之醫家之一
  3. 症狀歸經:完善症狀與經絡對應關係,尤其重視奇經八脈辨證

治療學特色

  1. 用藥輕靈:善用蘇葉、杏仁等輕清之品宣暢氣機
  2. 注重脾胃:吸收李中梓"脾為後天之本"思想,創"運脾四法"
  3. 善治溫病:早期區分傷寒與溫病治療之醫家,影響後世葉天士

內科成就

  • 中風治療:提出"中風三階段論治",首創開閉、固脫、調理之序貫療法
  • 痰證辨治:將痰分為"有形之痰"與"無形之痰",後者包括痰火、痰瘀等
  • 虛勞調補:發展"五臟相生補益法",按五行相生次序循序調補

弟子傳承

馬俶門人眾多,最著名者為尤怡,其他尚有:

  • 尤怡:繼承馬氏學術,著《金匱要略心典》,發展馬氏之雜病辨治思想
  • 周揚俊:擅長溫病治療,將馬氏溫病學說傳於江南
  • 沈璠:精於脈學,整理馬俶脈診心得成《臥龍脈訣》

馬氏一脈學術傳承直至清末,對江南醫學發展影響深遠,其融合傷寒與溫病、重視臨床實證之學風,成為吳門醫派重要特徵。馬俶醫案中體現的辨證精細、用藥靈活等特點,至今仍為中醫臨床所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