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產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產子

名詞出處
「產子」一詞首見於《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三,為中醫古籍中對分娩之稱謂。此書由隋代巢元方所撰,為中醫病因病機學之重要典籍,其中詳述婦人妊娠、產育及產後諸病之候,並論及產子過程中之生理變化與可能出現之病證。

中醫釋義
產子,即分娩,指胎兒及其附屬物自母體娩出之過程。中醫理論中,產子為婦人氣血運行、臟腑功能協調之結果,尤以腎氣充盛、衝任二脈通調為關鍵。《傅青主女科》云:「產育之本,重在腎氣」,強調腎主生殖,腎精充足則胎元穩固,分娩順暢。此外,肝主疏泄,與氣機調達密切相關;脾主統血,關係產時氣血之濡養。若此三臟功能協調,則產程順利,反之則易見難產、胞衣不下等病候。

產子之生理與病機

  1. 氣血運行:分娩時,氣血下行以推動胎兒娩出。《婦人大全良方》指出:「血氣足則產易,血氣虧則產難」,說明氣血充盈與否直接影響產程。若產婦素體氣虛血弱,或產時耗氣傷血過甚,可致產力異常,延滯分娩。
  2. 經脈作用:衝任二脈主司胞宮氣血,分娩時衝任之氣下注,促進子宮收縮。若經脈瘀阻或氣血不足,可致胞宮收縮無力,如《醫宗金鑒》所載「交骨不開」,屬產道不利之證。
  3. 臟腑相關:腎氣推動胎兒下行,肝氣疏泄助產道鬆弛,脾胃化生氣血以資產力。若肝氣鬱結,可致氣滯血瘀,產程不暢;腎虛則推動無力,易見胎位不正或產程延長。

古籍論述
《諸病源候論》將產子相關病候歸於「婦人產病諸候」,分述「產難候」「胞衣不出候」等,並提出「產後血暈」「產後惡露不盡」等產後病機,反映中醫對分娩及產後調理之整體觀。此外,《千金要方》強調產時需「安神定氣」,避免驚恐傷腎,以保氣血平和。

中醫臨床相關術語

  • 坐草:指產婦臨產時之準備,如《婦人良方》提及「坐草太早,氣血未周,反致難產」。
  • 試胎弄胎:見《景岳全書》,描述妊娠末期胎動頻繁與臨產徵兆之區別。
  • 催生:中醫用藥或針灸助產之法,如宋代《衛生家寶產科備要》載有「催生丹」以行氣活血。

小結
「產子」於中醫理論中,不僅為生理過程,更涉及氣血、經脈、臟腑之協調。古籍對其機理與病候之探討,體現中醫婦科學對產育調護之細緻觀察,並為後世臨床處置奠定基礎。